张本静| 大道至朴——李逸野艺术馆全国书画名家网络邀请展

张本静,河南省太康县人,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2003年结业于中国美协国画高研班,先后受教于张立辰,霍春阳。,罗镜泉,王墨凡等名家1994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省分会,北京阳光华人国画院副院长,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师,河南省中国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太康美术家协会主席。
作品入选:
2000年,中原首届艺术博览会获金奖。
2002年,欢庆十六大中国西部大地情美术作品展(中国美协)
2005年,全国金融系统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
2008年,全国首届中国画线描展(中国美协)
2009年,全国金融系统美术作品展获铜奖。
2009年,第三届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作品展获优秀奖。
2009年,河南省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
2010年,全国第二届中国画线描展。(中国美协)
2013年,澳洲收藏天地专版报道。
2015年,中国第三届廉政文化书画作品展获优秀奖。(中国美协)
2018年4月《水墨融情海丝梦》首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入会资格,中国美协)
2018年9月"美丽中国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
入选河南省第九、十、十一、十三、十四届中国画艺术展。
[张本静书画作品]















咏画竹
朱萸
本色靠根生,枝含剑戟情。
静心随节长,君子不虚名。
这是老家一位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朱萸老师为张本静先生写的一首五言小诗。既是写竹,又是写人。并且又把其名字嵌入其中,恰到好处,颇具匠心。张先生擅画竹,偶尔亦作山水,平时又多习练书法,在豫东地区已经是著名的画竹高手。近日恰值天气炎热,蜗居陋室,又观其大作,读朱萸老师诗作,成此小文一篇,以呈张先生雅教。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关于竹子的文化和寓意特别多。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就有了对竹的歌咏和描述。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精神文化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篁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中国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他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己。宋代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也很高,他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并且苏东坡在其文章中还有记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我国绘画史上也流传下来众多的画竹名家。到中唐时期,竹子已成为专门的绘画题材;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的王绂、夏昶、徐谓,清代的石涛、郑板桥、蒲华、吴昌硕,都是树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家。但能够做到家喻户晓的画竹大家应该还是清代的郑板桥。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为著称,尤精墨竹。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并有与之相对应的系统的绘画理论:“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疎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有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他提出了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影响了并一直在影响着后来的绘画者。并且他画竹“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挺劲孤直,具有一种孤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被世人视为他自己的人格写照。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张本静先生画竹尤其受文与可、郑板桥的影响。他早期曾对每个时期的画竹名家逐一分析和临摹,后来又到国内各地考察各种竹子的生长习性和特征。再后来,他按照郑板桥的绘画理论以及画竹技法,开始探索自己的画竹道路。“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耳;板桥之无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莫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张本静画竹,平淡天真,浓淡变幻,浑化自如,构图匠心独运,意境高远,格调超然。青枝凌云,翠叶摇曳,枝枝叶叶总关情。他常以中锋运笔,干湿并用,刚柔相济,墨意酣畅。作品画面生机昂然,气韵贯通,温文尔雅有儒者气象,意境高拔而妙趣横生,用墨简洁而魂魄毕见,盖其心即是竹也。身与竹化,心与竹通,青风摇曳,笔墨通幽。下笔依古人法理,图画却脱古人面目。颇有古来天下多君子,当与古人同席,不可捡古人牙慧之势!
孟浩然有诗句:“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因而,画竹也必然要有逸气、要有静气。张本静画的竹子肥瘦得体,用笔颇具飘逸洒脱之气息,不仅给人以高洁清癯之感,而且表达出物我合一的意境。其作品所透发出的清新高雅的气质、天真自然的韵味和洒脱悠然的人生意境,能够让人感受到他超脱的灵魂、高贵的品格、高雅的气韵。可以说,他的墨竹无一不浸染着耐人寻味的“中国精神”,无一不渗透着儒雅和谐的美学传统,无一不是他用心灵之琴弹奏出来的和谐音符。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晚岁君能赏,苍苍尽节奇。”“静气写兰,怒气画竹,有酒参禅,无酒学佛。”作为一个把画竹当做自己毕生追求的人来说,早已经把自己和竹子融合为一体。张本静说:“竹子已融入了我的生命。”从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这句话不是随口说的。他本人不但已经对竹子的特征和风骨烂熟于胸,而且还一直保持着种竹、赏竹的习惯。这对于他在画画时怎样才能不落俗套,画出新意具有着极大地启发和本质意义。“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从白居易的《画竹歌》可知竹之难画,绘画人亦有“兰半生,竹一世”之说。山谷云:“生枝不应节,乱叶无所归。”本静先生自是明白个中道理,他的画笔笔有生意,面面得自然。画面中竹叶枝干的处理恰到好处,下笔有轻重缓急,顺逆往来,交代清晰。通过对竹叶的浓淡、粗细、干湿的处理,可以让人感受到四季不同的变化。以及对风竹、雨竹、雪竹的描绘,得其形而传其神,很好地传达了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等古代画论的经典论述之精神。
说到画竹,不得不提一下元代赵孟頫的《论画竹》:“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书法注重笔力,画法注重线条,书画共同讲究“骨法”、“骨气”。因此,自古以来画家往往以书法中篆、隶、草书、飞白等笔法渗入画中,到达妙笔纵横、奇趣横生的境界。张本静先生深谙此中八味,他在平时练习画竹的同时,对书法也进行着探索和追求,尤其对康有为的书体,进行了深入的临习和研究。元代的柯九思论画竹:“写竹竿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很好地论述了书法在画竹时所起的作用,这些论述在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画竹作品中表现的更加突出和明显。所以,我们看张本静的作品,虽然只是一幅简单的墨竹作品,尽管看上去寥寥几笔,但却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笔墨深度、力度、厚度和神韵,同时也隐含着一个画家的人格修为。
每每观张先生所画之竹,都会有很多感悟,其笔下已不单单是对竹的简单图像的描摹,他所展示的其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中华民族之魂魄!贾岛有诗《题郑长侍厅前竹》:“绿竹临诗酒,婵娟思不穷。乱枝低积雪,繁叶亚寒风。 萧飒疑泉过,萦回有径同。侵庭根出土,隔壁笋成丛。 竦影纱窗外,清音室瑟中。卷帘终日看,欹枕几秋同。 万顷歌王子,千竿伴阮公。露光怜片片,雨涧爱蒙蒙。 解谷蛮湖北,湘川霸水东。何如轩槛侧,苍翠袅长空。”小小的竹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精神,令后来的墨客骚人吟诵描绘。
愿张先生转移物理,感悟物态,把万物的共性溶入竹的特性。把自己的思想,倾注于笔底气韵。借鉴古人的笔墨技巧,丰富自己的绘画语言。广读博览,注重自身修炼,借古开今,追求德艺双馨。人品技艺双整合,潜心竹画无止之境界,最终使自己的画竹艺术跻身于历代画竹名家之林!
编辑:王东
整理:铁耙
审核:孙奎

【原创声明:未经文化中国网原创作者给予授权,不得转载、抄袭、翻写,侵权必究】
来源:文化中国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