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读书
如此书写苏东坡,应时?迎时?——读冷成金的《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

如此书写苏东坡,应时?迎时?——读冷成金的《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23-03-19 21:36 被阅读0次
    如此书写苏东坡,应时?迎时?

    围绕一位修行者、乐天派的评传、论述,自苏子瞻从四川眉山走出之后就不绝于耳目。而针对其人的评头论足,自古以来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因为关注点的不同,言说者对其所持的观点、所站的立场不同,投注的情感取向也就不一样。按照“是非功过留于后人谈”的普世性思维,后来者对苏子瞻的传述也好,进行的评论也罢,更多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

    谈及为苏子所作的传,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诚然,林氏的作品,因写作者独特的文化气韵和深厚的古典文化的功底,不论是从书写的言辞,还是作家对传主进行的评价,都堪称上乘之作,是世面上相关的作品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可以与之比肩的。由之,世人在传播苏轼文化,弘扬苏轼精神时,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首当其冲地成为必备的推荐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变得丰富多样。而口味的多样,自然带来的是对读物不同风格的需求,尤其是速成性和快餐性文化洪流的冲击,“多、快、好、省”的阅读取向已经不自觉地成为一种阅读的主流形式。很显然,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专业性的,或非专业性的作家往往会根据读者和市场的需要对一些传统经典进行现代性的二度书写。不可否认,这种二次解构固然可以满足大众的阅读需求,但是无形之中会消解经典作品应有的兴味。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冷成金所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品的三卷本作品。关于作者,作品的封面是这样介绍的:“冷成金是中国苏轼研究会副会长,李清照、辛弃疾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研究,在唐宋文学、古代文论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作为编剧,其创作的电视剧《苏东坡》,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推荐语,因为作品促销的需要,必须要经过精雕细琢的润色加工,而且把作家最闪光的地方展现出来。而从作家专攻的学术领域看,宋代文学及其相关的标杆性人物的研究是他精耕细作的方面。因为“术业有专攻”,所以其所作的相关研究成果自然有独到的见解,会为读者打开一扇“另眼看世界”的窗子。这种阅读的先期心理预设,《人民日报》对其的评价语作出了印证——“《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对苏轼这样一个集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人进行了深入的艺术透视。作者以苏轼的生命历程为纽带,把家事国事融为一体,通过独具匠心的线索设计,曲折生动的情节、典雅精妙的语言,生动再现了苏东坡政治活动、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播的生命历程,展现了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封面对作者的介绍与《人民日报》对作品的评价,两相叠加自然增加了《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的几分神秘感,同时也释放出更多的磁性。也正是在这种磁力的吸引下,该三卷本的大部头才占据了案头的一席之地。既然拥有,就应走进,以切身感受作品的意蕴。因为先期读过有关苏东坡的传记作品——完整性的和局部性的,展读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把冷成金老师的作品与林语堂先生的专著、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和余秋雨的《中国文脉》等作品进行比较。毋庸讳言,冷氏作品与其他三人的作品相比确实表现出不一样的特色,不论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故事的叙述,亦或是对一些细节的处理都烙上鲜明的冷氏印记。可能与前几部作品相比该作品时间距离我们较近,阅读作品的感受始终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就相关书写苏东坡的作品而言,因林语堂的典雅、刘小川的通俗、余秋雨的雅致而在各自的阅读受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于冷氏的作品用什么样的词来概括它的特点,确实难觅一语。“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从作品的名字看,我们很难对作品的属性进行准确的定位,是正史类的传记,是极富个性化的散文抒写,是取自史实的现代版历史演义......无法做出定性的界定。

    就个人阅读作品产生无法定性的阅读感受而言,这种不确定体验的产生一方面受制于自己的阅读鉴赏水平,一方面源于写作者独特的行文风格。不管给自己留下什么样的感官体验,“开卷有益”的先人告诫时时萦绕耳畔,还是让自己一页页地品读文章。据实而言,阅读冷氏作品的速度要比阅读其他作品的速度快速得多。因为其通俗直白的语言,把一些相对严肃的历史事件和与苏子瞻相关的严肃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处理,无形之中就消解了作品的文化意蕴,让原本富有庄严气韵的内容也变得浅易了许多。当然,这种书写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也减轻了苏轼负重前行的生命重量。不过,从苏轼其人及其在整个中国文化谱系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看,这种化庄重为浅俗的处理方式,对于世人认识和了解一个真实而丰满的苏轼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确实难以定性。

    在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话语体系的时代,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追溯和还原,因操业者投注的价值期许不同,所站的位置不同,也就呈现出了繁盛的状态。在快节奏发展的时代,经典作品要实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普适性的价值,需要写作者精思傅会的细思量。不能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对商业利润的追求而弱化或消解经典应有的味道。惟其如此,经典文化在根植民族精神的宏大工程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此书写苏东坡,应时?迎时?——读冷成金的《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ny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