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那么走运。
小时候,当我们被问到“你长大了想干什么”,通常的回答是各类职业,比如:科学家、医生、教师等等。后来我们中的大多数也没有去从事小时候发下宏愿想要干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长大后发现这不是自己想干的。
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们也会思考“自己想找什么工作”这个问题,当时我们也认为自己找到答案了,于是学工程的去做了销售,学物流的去做了市场,但是做了几年又发现这不是自己想干的,“我到底想要干什么“这个问题又冒了出来,想了半天,又以为自己找到答案了,干了几年又没劲了,发现这活仍不是自己想要干的。
就这样,一直在重复着寻找同一个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要么在频繁的职业转换中蹉跎了岁月,要么在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消磨了热情。
看着那些因从事了自己所热爱的工作而每天嗨得跟上了马达一样的人,我们感叹自己没他们那么幸运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其实哪有什么幸不幸运,又不是中彩票,不过是他们找对了方向,问对了问题!
我们一直把“我想要干什么”这个问题的重点放在“干什么”上,就是what(什么),但其实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想要“,即why(为什么).
这里的“为什么”不是简单的表层逻辑关系,比如:‘因为这个行业有前景‘、’因为这个公司品牌好“,而是更本质的关于你与这份工作的关系。
其实,让你一想起来就兴奋得眉飞色舞的并不是这份工作本身,而是你在做这份工作的样子。从根本上来说,“想要”的驱动力是‘why’,而这个‘why’的驱动力是‘who’,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是‘谁’——我希望自己通过工作成为什么角色?
角色,现在说来就是人设——一个人存在于世的样子,一个人的自我角色,本质上是每个人活着的意义所在。对于自我角色的认知程度,决定了我们对人生意义感的体验。
某种程度上,人生抉择跟投资决策还挺像的,那些在投资中赚到钱的都是真正清楚自己投资目的的人,而大多数人在做投资决策时,都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想怎样,只是想赚钱,赚多少?为什么要赚钱?为什么要通过投资赚钱?这个问题统统都没有想过,就一头扎进一个大家都说好的投资产品里,所以任何的亏损都会让他们认为目前的产品不是他们想要的,于是抱怨、抛售,在抛售后看见上涨又后悔。盲从——怨愤——乱动——追悔,整个的过程像极了没有人设的人生。
周国平说:你的身体尽可能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你就能成为奔波的身体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
这个核心就你的人设,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前提是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子。
帮助你思考自己人设的问题:
1. 我在做哪些事情的时候,有'为自己而活'的感觉?(不一定是工作)
2. 当我有为自己而活感觉的时候,我展现出哪些品质和能力?
3. 这些品质和能力在哪些工作或者任务中可以体现?
一个清楚了自己的人设之后,所作的决定和努力都会奔着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去,工作和生活因此充满动力和愉悦,即使挫折苦难也都甘之如饴,因为你知道你正走在通向自己的道路上。
对于人设的思考当然越早越好,如果一个人在考大学的时候就想清楚这个问题了,那么选择专业、毕业后就业都是很针对性的,这样的人好像一直很有目标和方向,就是我们常说的“思路很清楚“的那一小撮人,也是比较容易成为人生赢家的那一部分人,表面看上去像是特别走运的人。
我们大多数人没能在人生的早期就觉察到这个问题,稀里糊涂地过完了人生的前20-30年,在接近而立之年开始寻找自己,人生的过往经历就像一个模子,它让我们活得还算“有样子“,但也限制了我们自己的样子。此时,认知自我的过程比少年时要复杂得多,不只是塑造,而是一个解构的过程——把自己打碎,然后重新组合成更牢固的样子。
电影《入殓师》的男主角大悟原本是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因为乐团解散,不得不带着妻子回到老家谋生,在报纸上看到一份“旅行助理”的工作,来到事务所应聘的时候,才发现是入殓师的工作,当时就想撤了,但是社长先发制人,当场就给他发了工资,他不好意思拒绝,就答应社长跟着先做起来,第一个任务就是帮一位在家中去世已经好几天的孤老入殓,大悟当场就把隔夜饭都吐出来了,下班后去澡堂洗了好几遍澡才回家,自己优雅艺术工作者的人设彻底崩塌了。
大悟向社长提出不想再干了,社长提出让他跟着自己完成最后一次工作。因为和大悟碰面,他俩到客户家里的时候已经迟到了,逝者的丈夫很不开心,去世的是这家的女主人,大悟看着社长为逝者入殓,整个过程优雅、细致,温柔,当社长完成入殓工作后,逝者看上去好像只是睡着了一样,非常安祥,全家人都感动得哭了,临走的时候,逝者的丈夫对社长说:“这是我太太最漂亮的一次,她一定很开心,谢谢你们!”大悟看在眼里,内心被彻底地征服了,回到家,他拿出自己心爱的大提琴,抚摸着琴弦,把无处安放人设碎片一片片的捡起来:优雅、带给人愉悦、抚慰心灵、艺术工作者;把它们重新放入入殓师的工作里:让逝者美美地走完最后的旅程,抚慰了家属的心灵,优雅地“起死回生“,这是送别的艺术。他发现通过这份入殓师的工作,他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角色,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现实的情况并没有电影中的那样极端,大多是情况下,我们没有失业或痛失心爱的工作,而是做着一份过得去的工作,过着不咸不淡的安稳日子。内心希望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但又没有动力采取行动全盘打破,从头再来。
随着年龄日渐增长,人生的经历也越来越多,反而越是畏惧寻找自我,害怕打碎自己后的七零八落,可能再也拼凑不起来了。
成年人踏上通向自己的道路需要的不再只是年少时的无畏,而是有勇有谋。
既然全盘推翻的风险太大,那就一步步逐个打破。几年前,我辅导过一个青年才俊,28岁的他已经是一家科技公司核心部门的负责人,手下有四个区域经理,每个区域经理手下有五到十号人。但是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高管并没有让他感到开心,工作没有动力,他说他一点都不喜欢做管理工作,讨厌别人叫他boss,他怀念以前做研发的日子。他喜欢自己是一个领域专家的样子,他的人设是研究者、分析开发、输出专业意见。他现在的纠结是:领导的职位是想要的,但领导得工作不是他想做的。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团队绩效不达标,团队氛围乱糟糟。我辅导他提炼自己的人设、寻找自己可以打破的部分,他采取的行动是,放弃自己一部分职权,跟CEO提出做专业领导,而团队领导从四个区域经理中提拔,他负责团队的专业管理,团队领导负责团队行政管理。CEO同意让他先做尝试,我帮助他完成过渡交接,他的工作热情又回来了,当然团队绩效和氛围问题也慢慢得到了解决。后来,他帮公司建立了研究院,现在他是研究院的院长。
一次打碎一部分,慢慢地把自己重塑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