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读书的好处已经毋庸赘述。毛姆说过,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的确如此,无论我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面对怎样的难题,打开一本书,就如同进入了一座避难所。那并不是逃避困扰的所在,而是化解难题的地方。
即便是遇到实实在在的身体病痛的困扰,打开一本书,如同敷了一剂止痛贴一样,也能让疼痛减弱三分。
我自知,我在读书方面有许多陋习。比如总喜欢同时看几本书,因此会将正在看的书随处放置,从而导致书桌上、沙发背上、床头凳上,乃至厕所里到处都是正在看的书。
当我在刘瑜的书中看到她也有此习惯时,我一下释然了。
经常我家里同时打开着好几本书:厕所里一本政治哲学书,床头一本非洲政治书,客厅里一本《外交季刊》,餐桌上一本英国历史,门厅里一本建筑史……
似乎当名人与我等这般小人物有同样的习惯时,这种习惯便不再是陋习,而成了一种个性。
正如鲁迅先生文章中的错别字会被称为“通假字”一般,我也能略带傲娇地说一声,人家谁谁谁也有这个习惯呢。
当然,这个谁谁谁一定是个名人才具有说服力,而绝不能是隔壁老王。当我终于能释然同时看几本书不再是陋习时,却又发现人家同时看的书可比我要高大上了许多,于是便又惭愧起来。
庆幸的是,在这个世界读书日里,我正好又看到了易中天的一篇文章,谈他的读书日感言。
易中天认为“最好是什么书都读,不忌口,文雅的说法叫博览群书,也叫开卷有益。”
然而,他又说到他有“三不读”:一本正经的不读;不知所云的不读;装腔作势的不读。
当然,这是他个人的观点。因为就其总结的这“三不读”,我认为凡正常的人都会认可。关键在于,如何界定什么是一本正经的,什么是不知所云的,什么是装腔作势的,估计还是会起些争议的吧。所以,还是各读各的书吧。
就像李诞有句话很出名,“人间不值得”。而前不久我正好听了一本书,是一位已经九十岁高龄的日本心理医生写的,书名就叫《人间值得》。那么人间究竟值不值得呢?见仁见智吧。说到底,无论值不值得,都得活着。
由此再说到读书。看到易中天先生说“最好什么书都读”,我又傲娇了,我正好符合了这位名人的说法。
在读书方面,我算是一个杂食主义者。既然如此,我也就不再耿耿于怀我与刘瑜所看的书之高下了。
用如今形容读书的一句话来说,阅读是生命的遇见,见世界,见众生,见自己。
大千世界太大,芸芸众生太多,恐怕我在书中是见不完的。能在书中见到真正的自己,已经是人生一大幸事。又岂敢奢求太多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