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楚天风情名家教育观择人择篇
从教育意识层面考量教育发展问题

从教育意识层面考量教育发展问题

作者: 简墨白 | 来源:发表于2019-06-12 10:00 被阅读14次

    从教育意识层面考量教育发展的问题
    ——学习“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会
    是什么推动社会的进步,是什么诱引着灵魂追随,是什么使得一些人总觉得“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而苦苦踯躅于天地间并痛苦不堪?扛着重重的担子,带着沉甸甸的积疑行走在人世间?以一己之身想擎载天地之重,以一心之情想温暖天下寒士。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群人,他们有共同的心愿——择天下英才而教之、引之,这群人的名字是“教师”;出现了一个令人尊重的职业,它有经天伟业之功——为天下苍生谋万古之福祉,它的名字叫“教育职业”。我有幸多年游历于此,在教育职业的路上,遇到了为了“找寻”而呕心沥血的同行,遇到了为了求知而甘付辛苦的学生,其中的故事自有万千……可是,这里,我不能讲故事,我要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体会将对教育职业的思考整理出来。从“传道、授业、解惑”中考量教育发展的过程,从“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中考量“教育生命”的历程及发展未来。所得感悟即使鄙陋不堪,我也斗胆托出,因为只有它们才能支持着我将考量的信念坚持到永恒,原因是它给了我一个活着的理由,给心找个家。
    就是为了“找寻”,“找寻”——我存于天地间的理由,找寻命运的支点,找寻生命终止时的美好瞬间。或许“是”,也或许“不是”,就在这“是”与“不是”之间我迷茫而苦闷,不是传统的积习叠加,不是杂敛收纳无止的贪婪,只是在迷茫中想看到一丝自由的光线,只是想知道自然界中天地给予我的精华经过一生的修炼与整合是否发挥了应该发挥的作用,起到了应该起到的作用,物有所用、人有其责,天地灵气浪费不得,一定要顺应天地之意尽我能尽之事。
    思考到这里,那就一定要涉及到我的职业经验——教育经验,谈一谈看到的“学生成长的历程”,说一说人生由“孩子-学生-成人”的生长的迷茫,如果还想趁此而谈教育,就让我们还原一下孩子的成长足迹。想当初,孩子从呱呱坠地-蹒跚学步,点点滴滴都是在家长和成人的鼓励和赞许的声音中带着时间的快乐自然地成长着:即使孩子讲话口齿不清,家长也会夸赞孩子越来越进步、都会说话了;即使孩子只能往前走一步,然后就跌倒了,父母也会竖起大拇指说孩子太厉害了,摔倒了没哭,或者只哭一声就又向前跑了;即使将白天和黑夜做了颠倒,误将白天当做黑夜,黑夜当成了白天,父母们也只能拖着疲惫的身子笑着说:这个孩子,黑白睡颠倒了,得慢慢调整……正是在这种鼓励和夸奖下,孩子在自我平衡、自我调解中寻求到了自我生存、自我生活、自我学习、自我修正、改变的内生力,孩子在健康地成长着,发展着。其实,孩子在最初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除了有“生命”和“希望”以外简直是“一无是处”,孩子是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的,很多孩子都认为自己是优秀的、独一无二的,他才能真正的慢慢成为社会上人们认可的“人”。将来,不论孩子对社会的贡献是大还是小,都是被社会认可的实存的人,或许,被人们称作是优秀的、或是欠缺的,他们都经历了各自独特的成长期,都曾经是在父母、家人的宠爱中生活着的宠儿。渐渐地,我发现,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整个人都安静下来了,且感觉到了内心的欣喜和舒适,能够将“教育”之外的琐事放下了,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自己找到了“心的家”。于是,我想好好经营这个“心家”。
      经常有家长跟我诉说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的苦恼、烦闷,纠结于“拾起”与“放弃”之间,说自己的孩子很幼稚,总向自己撒娇,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俗称“妈宝”“爸宝”,不象别人家的孩子懂事;说孩子狂傲不羁、难于管教;说孩子内向胆小、不敢人前说话……从说话的焦虑状态中,可以看出家长们拳拳的爱子之心,感觉得到家长们心怀“千岁之忧”的焦灼心境。于是,我从教育经验出发,对他们进行开导、劝勉:从某个角度来说,只要还称为是“孩子”的时候。所述现象都是允许的。而且,孩子的天性而为、率真而动,对于孩子来说是难得的“真灵显示”时期,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维护。在孩童时期,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上天赋予的生存资本,任何人不得剥夺,否则,就是逆天而为。而现在,面对他们表现出的一些“倒行逆施”的行为,我们经过社会洗礼了的成年人感觉到的是不入流、不随俗,对于孩子将来步入社会后的生存状态则表现出了“臆想”的焦灼不堪,进而采取相应的社会行为而加以“矫正”和“教育”。于是,很多专业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很多教育的专家出现了……
    每当讲到这里的时候,家长们都会礼貌地应声附会一下。不过,我倒是真的认为,实施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确实应该注意实施的“节点”问题,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比如,应该是在矛盾或问题产生时候的各个“转折点”、“衔接点”来加以矫正和引导——当然,“转折点”和“衔接点”都是人们依据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而武断地划分的,不会非常精准地顾及到每个孩子的特质天赋,以致于矫正和引导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生”或“极端事件”,导致教育矛盾形成。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有在学校表现不是出色的,甚至是表现极差的学生,走出校园后却表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出现后这种现象后,人们就用大器晚成、大智若愚、人才晚识来形容。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怎么会是这样呢,难道还有不能接受教育的人吗?有人不是说教育是万能的吗?为什么有的孩子原本是自然宠儿,生下来晶莹剔透,冰雪聪慧,经过教育后却就成了“问题孩子”?我知道,“爱迪生等科学伟人受教育的现象”属于个例,不能直接反映出教育的价值,清华、北大学子毕业后业绩平庸,也不能说教育的层次、标准界定存有可商榷性,因为,从整体上来讲,教育的价值在社会进步的旅程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但是,以上状况的出现也说明了教育功能的“万能”论是不存在的,它使我做了深层次的思考:打破“教育万能论”的元素是哪些、打破的方式是什么、哪些条件促成了“爱迪生们”的出现……等等一系列问题的的出现?这些现象能够为当下的教育提供些经验和反思、从这些现象中是否可以看到教育“再发展”的影像、是否能看到“微观教育”与“宏观教育”之间的区域划分数据缺少动态的调整元素、是否看到了“传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主观能动性的趋向存有差别,指向性失衡(失败),有南辕北辙之嫌。不过,不能明晰地分析当下的教育现状,可以设想一下教育的取向:去社会中,建设更为适宜人类生存的新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去人类的心里,了却追寻的心愿、结束烦闷的情愫;去浩渺无无垠的大自然中,探究来时路、去时途,抑或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取向清楚之后,在实施教育策略的时候,面对出现了超出教育常规的现象我们也就不会大惊小怪了,甚至可以对那些不明就里的糊涂人的奇谈怪论就会付之一笑。由此我们可以总结说:实际上,不一定是爱迪生们有多么刻苦,不一定是大器晚成者们有多么神奇,只是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有太多的“怪异”表现不被当时人们的认可和接受,甚至遭到当时人们的排斥和鄙视,也就是不入流、没从众,为此,有的人还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例子有很多)。这些现象,只不过都是跟教育相关的社会实然现象和社会行为在教育阶段的提前预演罢了。……说到这些,感觉离题较远,不过,客观地想一下,确确实实是应该能称之为“教育后现象”,当下现实的一切表现行为、一切社会现存现象呈现出的都是“教育后现象”实然的社会现实。
    前文所述,落思于心,我只是把“所思所虑”“所得所悟”梳理归位,借助经营“心家——教育”之际,借“曼妙语灵的载体——语言”的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以社会现象中的“教育”为话题,锁定了“教育失败、无效、甚至是起反作用的原因”角度,推特出了一个化解模式——“动态-发展-螺旋式提升”模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教育意识层面考量教育发展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td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