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特别盼着过年,盼有新衣服穿,盼着有好吃的,一家七口人围坐在一起聊天特别温暖,很多记忆都淡忘了,只记得几个镜头,过年写对联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红彤彤的,泛着墨汁的香味,是我记忆里的喜庆。
爸爸是老师,毛笔字写得好,所以每年过年前村子里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回来家里求写对联,听妈妈说爷爷毛笔字写的也好,乡亲们过年来求对联是从爷爷那时候就开始的。爸爸有好几本写对联的书,小时候课外书不多,那些书我应当是反复翻阅过很多次,几乎所有的对子我都能知道上联对哪个下联,还能给对上横批,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十分美妙。爸爸写对联先把饭桌放到炕上,然后把备好的红纸,墨汁,毛笔都摆出来,用一个小吃碟做墨盘然后就开工了,爸爸先会燃起一支旱烟,衔在嘴里,写得入神那烟几乎是不会吸一口的,只是衔着,有时候烟都灭了也不知道。爸爸的毛笔字飘逸洒脱,写起来帅帅的,我们在边上看着也就学会了握笔,有时候也能写那么几下,哥哥后来还继承了爸爸写对联的责任,但是哥哥写的是楷书,不如爸爸的行楷漂亮,哥哥不服气,他总是偷偷的练习,可是还没等他完全取代爸爸写对联就上大学了,毕业后把家搬到街里,后来也不知道乡亲们都找谁去写对联,反正村里还有别的老师,尽管没有爸爸写的好,但是也都能写。
农村过年的对联有贴在大门外的,风门上的,屋里有几个门还要写几个门的,还有鸡架,狗窝,猪圈,羊圈,车上等等都要写上吉祥话,比如鸡架要贴上“金鸡满架”,猪圈贴“金猪满圈”,车上要贴“出入平安”等等,这些可以竖着写也可以横着写。来求对联的老乡们有识字的也有一个大字不识的,爸爸每年按每家的特色和需求写完对联,还要叮嘱清楚哪个是贴到哪的,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横批是哪个对应哪副对子,要不真的很容易闹笑话,听哥哥说有一家姓刘的大爷家,家里九个儿子没钱上学,都不识字,回家就把“肥猪满圈”贴错了,贴在了风门上,赶紧告诉撕下来重写了。这个刘大爷家人口多,老人还生病,每年都会向爸爸借钱应急,因为爸爸每个月国家都会开工资,是现钱,种地的农民只有秋天卖了粮食才会有钱,尽管自己家也很窘迫,借出去的钱大部分是还不上的,但爸爸妈妈还是不忍心看着借钱的人为难,宁可自己憋手也会救急,所以爸爸妈妈在村里的人缘和威望还好,据说我们家都搬到街里十多年了,那个大爷家欠的50块钱也没还上,后来哥哥姐姐们都上班了也就都忘了这件事不提了。
求对联一般在过年前三天开始,一直写到过年那天上午还有来的,边拉家长边写对子,我特别喜欢看着爸爸坐在桌子前写对联,一张张红纸,叠成长条裁好,然后按照头脑里的词句或者书上的对联去写,还要研究整体构图,农村温热的土炕上,红红的纸,黑黑的墨,游龙戏凤一样的笔触,神奇的写出一幅幅对美好生活的畅想和祝福,飘着墨香,那个就是过大年的前奏,就是那个颜色那个味道。年三十吃过早饭,妈妈熬好浆糊,爸爸带着我们去贴对联,贴外边的对联因为冷浆糊容易冻了,要用手把摸好的浆糊捂热有粘性才能贴住,横批下边还要压三张挂钱,这个是买现成的,挂钱像窗花一样,用花花绿绿的彩纸雕刻出来的镂空的图案,一开门呼呼啦啦飘起来特别有感觉。对联要贴一年,贴在外边的风吹日晒雨淋的渐渐失去了鲜艳的红色褪成浅粉色,等到第二年贴的时候撕掉旧的再贴新的,就像给院子房子换了件新衣服一样。
现在不住院子了,对联也都是买现成的了,贴起来总是少小了时候的那种感觉,走个形式,喜庆一下而已。小时候的年,怎么那么难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