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城市规划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破除城市的迷信——《城市的胜利》

破除城市的迷信——《城市的胜利》

作者: 赖美云的小面包 | 来源:发表于2018-05-20 20:49 被阅读194次

        进入新的读书专题——“经济”,本周的主题是“城市化”,精读书是哈佛大学爱德华·格莱泽教授的《城市的胜利》

《城市的胜利》书封

        本周三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开幕式上,我所在的城市天津发布了备受关注的新人才引进政策——“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新政策大幅放宽人才落户条件、自主选择落户地点、大幅简化落户办理程序。这种抢人政策可谓极其真诚,这在直辖市里,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基本是零门槛进入,一时网络上、身边人均议论纷纷。究其目的,从短期看是为了卖房去库存,中期是为了增加常住人口提振经济数据,长期是为了天津的产业转型。迈出了这转型第一步,天津的抢人政策将会引发巨大的蝴蝶效应。而在其背后的,其实就是我们这周所关注的主题“城市化”。城市化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之一。这一趋势浩浩荡荡,它不是风口,也不是潮流,而是洋流。从海洋的表面,我们很难看到洋流,但是,只有洋流才能把我们带到很远的地方

2018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在津举办 天津市各区行政许可服务中心迎来人才落户咨询和受理高峰

        《城市的胜利》这本书的作者格莱泽教授在纽约长大,从小就习惯大城市的生活,学的又是经济学,所以习惯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城市问题。在城市问题上,经济学家有一定的共识。比如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如果按照市场规律,城市的规模应该更大一点、更集中一点、容积率可能需要更高一点。这些观点可能跟很多人的观感不一样。当然,经济学家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也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跟城市有关的公共政策,但想要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复杂问题,仅仅有经济学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用一点常识、经验和真正的关怀,才能破除城市的迷信,做得更好。

爱德华·格莱泽

一、信息交流便捷的地球村已不再需要面对面交流?

        19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提出这样一个悖论: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正是由于蒸汽机的性能更好,使用更方便,人们才会用更多的煤炭,整个世界将会进入一个大量使用煤炭的新时代。这就是“杰文斯互补定理”。放在今天也很容易理解,我们原本以为,如果汽车的油耗降低,就能节约能源,结果呢,正是由于油耗降低,人们开车更多,跑的地方更远,动不动就要开车去诗和远方,结果消耗的石油更多。

         而由这一定理延伸到信息技术对城市化的影响正是由于信息技术使得人们的交流更方便,所以才增加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计算机公司拥有最好的电话会议设备、最好的互联网应用软件、最好的与遍及各地的合作伙伴保持联系的方式,它们最有能力进行远程办公,但这个行业仍然要扎堆:不在硅谷,就在杭州,要不就在班加罗尔。

硅谷 杭州 班加罗尔

        所以格莱泽认为,线上的交流是不可能完全替代线下的交流的,尤其是对创新活动而言。创新需要观点的碰撞,尤其是不同文化、不同学科之间的观点碰撞,但这种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总是非常复杂的,有些东西往往会“丢失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想减少这种信息沟通的损失,我们就必须跟别人面对面交流。相对于其他形式的交流来说,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激发更多的创新,也会带来更多的信任、慷慨和合作。“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孤独地工作很难真正地积累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本。城市的规模越大,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就多,城市的多样性是创新的源泉。最有创新精神的城市往往是移民城市,人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创新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我们看今天深圳提出的“来了就是深圳人”口号,这样的开放和包容,也为其带来了其独特的创新精神。


二、土地稀缺导致房价高昂?要不要保护老城区?

         房价,这是一个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回避不了的问题。如果从简单的经济学框架去分析的话,是供给和需求决定了房屋的价格

         对于中国人来说,对房屋的需求主要是居住,当然也有投资和投机的,所以我们要作出区分,让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所以从需求这一角度推导的话,假如能够让房子回归到居住的功能,那么房价就不会出现疯狂的上涨。当我们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住房需求的时候,需要关注的一个主要的长期变量就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当我们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之后,当人们都想卖掉房子养老,卖的人多,买的人少,自然房价下跌,像房子这样的资产价格可能会下跌。

         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即从土地的供给来思考房价问题。土地的供给要比人们想象的更有弹性。通过增加供给,可以有效地维持房价处于可承受的水平,也能够让收入较低的居民、挣钱比较艰难的企业都留在城市里。

         有的人可能会说,三四线城市的土地供给可能较为充裕,一线城市的地早就开发完了。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我们开车在北京城里转转,就会发现,哪怕是在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能够开发的土地仍然很多,就算是在三环以内,也经常能够看到大片低矮破旧的房子,为什么不能把这些地方改造一下呢?不要说北京,就算是纽约的曼哈顿,弹丸之地、寸土寸金,不也能照样见缝插针,盖起新的大楼?即使曼哈顿岛上没有土地了,那么,在原来的高楼之上再多盖一层,并不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啊。所以,土地稀缺并不是导致房价高昂的根本原因

纽约曼哈顿

         但在现实政策中,政府出于各种考虑,并不太愿意扩大土地的供给,原因我们没办法一一列举,这里先谈一个方面吧。在大城市里,政府不愿意增加土地供给的一个常见理由是要保护老城区。比如,在要不要保护老城区问题的态度上,我们是有发生过改变的,从过去把北京的城墙全部拆掉,到现在注意保护胡同文化,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保护老城区的政策要讲求一个度,过犹不及。如果过度地保护,势必会限制房地产的供给,于是,房价就会上涨,房价上涨的结果是,居住在城里的都是富人,上涨的房价会把穷人赶出城市,最终,城市就会失去活力,失去多元性。

         在保护老城区和扩大房地产供给之间,是可以找到一种折衷办法的: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的保护应该是有限的、严格界定的,不要轻易地以保护老城区为名义,限制对房屋的供给。能够用市场的手段解决的事情,就不要用行政干预的手段。

         当然,灵活的住宅供应并不是治疗购房者狂热症的灵丹妙药,但是,如果一边限制土地供给,一边还想控制房价,要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三、城市里的贫民窟应该消失吗?

         早在2500年前,柏拉图就说过:“任何一座城市,不论它的规模有多小,其实都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穷人的城市,另一部分则是富人的城市。”城市中存在的贫困现象由来已久,不论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还是发达国家,同样都是有贫民窟和棚户区的。

         作者格莱泽认为,城市里有贫民窟未必是一件坏事。城中村可能是农民进入城市的第一个跳板,降低了他们进入城市的门槛。这些低收入人口来到城市,是因为城市才能给他们带来希望。不是城市让人们变得贫困,只是它吸引了贫困人口。新移民来到城市之后,可能会暂时被迫承受贫困的生活,如果你让他们回到了农村,他们就只能世世代代陷入贫困的陷阱,哪一种办法才是真心要帮助穷人?

         刚刚进城的穷人其实是最懂得成本收益核算的,他们非常清楚为什么要住在破烂的城中村里:

         第一,城中村的地理位置比较好,他们可以更方便地在城里找到工作。如果把城中村搬到很偏僻的郊区,附近的工作机会更少,即使郊区的居住条件更好、房租更便宜,这些农民工也不愿意去的。

         第二,在城中村里,社会地位相似的人可以一起交流信息,自发地形成互相帮助的机制,有了这种伙伴的支持,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城市。

         第三,农民工的收入本来就低,他们不愿意把太多的收入用来交房租,他们宁肯住得差一点。省下来的这些钱可以用在更有用的地方,比如拿来投资子女教育。从长远来看,从宏观来看,这其实对于社会是更有利的。

         很多地方政府本能地希望留下来高素质的人才。比如说,很多城市都出台政策,只有那些拿到了博士学位的人,最好是拿诺贝尔奖的高端人才才能进来,那些低端的人才是不受欢迎的。那么,你能够想象出来一个清一色都是博士的城市吗?在这个全部都是博士组成的城市里,谁来打扫卫生、谁来当保姆、谁来卖早点?

         我们必须认识到,城市是个生态系统,所有的人才都是需要的。一个好的城市,不能仅仅吸纳所谓的高端人口,那些在城市的底层民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创新和创业,才是一个城市里最令人感动的传奇。


四、城市造成了更多的污染?

         小时候我们上课提起城市污染,总会想起热岛效应、光污染等等,提起乡村又会想起梭罗在《瓦尔登湖》描绘的美好场景(顺带一提,书出版后的一百多年里,瓦尔登湖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访客,它不再像以前一样离群索居,梭罗可能都没想到自己的作品能够捧红瓦尔登湖,更没想到最后毁灭了瓦尔登湖),然而在这本书中,格莱泽再次颠覆一个流行的观点,他认为,城市其实更环保

曾经的瓦尔登湖 2017年,由于大批游客游泳留下的尿液导致瓦尔登湖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疯长

         原因在于,城市会更密集地使用资源,大城市的公共交通更发达,人们开车更少,也就能够减少碳排放;此外,大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偏重服务业,服务业相对制造业消耗的能源更少,这也是城市更为环保的一个重要原因。

         理解这一点,对我们思考未来的城市化很有帮助。对于我们来说,美国式的低密度的城市化并不值得借鉴,像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国家,要更多发展大城市,发展高密度的城市化,才能避免给环境保护带来更大的压力。我们需要做的,很可能是继续发展大城市,而且在大城市慢慢提升服务业的比重制造业应该分布在二线城市,最好是围绕着大城市的那些周边城市,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大城市形成互补和协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像华为把总部从深圳搬到东莞的松山湖,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也是一种未来的趋势。

华为终端东莞松山湖园区

         当然,城市的规模不一定是越大越好,有些城市如果不适合发展工业,最好不要勉强。一线大城市的规模需要继续扩大,但有些二三线城市可能需要反其道而行之,该收缩就要收缩,这些城市“瘦身”之后,会变得更健康、更美好。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学者龙瀛教授关注的就是所谓的“收缩城市”。他认为,几乎所有的城市规划都提出要扩大城市规模,这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城市犹如有机体,有时兴盛,有时衰退,有的城市的确会遇到转型之痛,人口外流之痛,如果非要逆着这个潮流,只会更加弄巧成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底特律,虽然城市已经衰落,还一味地想盖更多的楼,修更多的路,企图吸引人口增长;而遇到了同样困境的扬斯敦的城市规划,却老老实实地承认城市在收缩,而改变了目标:要做一个更好的小城市。于是,扬斯敦把很多不可能再有人住的住宅拆掉,改造成公园绿地,不再发展工业,改为吸引高科技企业,用量的收缩,换来了质的提高。

         根据龙瀛教授团队的研究,在中国至少有84个城市,已经变成了“收缩城市”,这些城市的人口在外流,并且面临着结构转型的困境,也是我们现阶段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中国收缩城市分布

         了解了这些观点,我们不要觉得在格莱泽的眼里,城市只有优点没有缺点,那也是不对的。在这本书里,格莱泽还讲到城市中的交通堵塞、犯罪率高等问题,这再次提醒我们,要破除城市的迷信,仅从经济学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用一点常识、经验和真正的关怀。管理好一个城市并不容易,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我们学会小心地去呵护

相关文章

  • 破除城市的迷信——《城市的胜利》

    进入新的读书专题——“经济”,本周的主题是“城市化”,精读书是哈佛大学爱德华·格莱泽教授的《城市的胜利》。...

  • 《城市的胜利》

    城市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我来自一个很普通的小农村,在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每个人都享受这干农活的乐趣,没有太多的...

  • 城市的胜利

    格莱泽是新城市经济学界非常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传统的城市规划学界有一种非常流行的思想,就是建设...

  • 城市的胜利

    我最近读了黑泽明、安藤忠雄和卡斯帕罗夫的传记,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专业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物,论及到人生,也...

  • 城市的胜利

    9月25至27日,我读完了《城市的胜利》这本书,作者是美国的爱德华*格莱泽。这本书改变了我很多固有的想法,或者说改...

  • 《城市的胜利》

    刚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就被吸引了,书中的内容和当前命运息息相关,就打算一鼓作气看完。 上周看到一篇文章说道:为什么城市...

  • 读书 | 《城市的胜利》

    第六章 摩天大楼有什么好处 过度的保护会阻碍城市为当地居民提供更新、更高和更好的建筑。 伟大的城市不是静止不变的,...

  • 读书 | 《城市的胜利》

    第九章 城市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就城市而言,失败似乎是相似的,成功却各有不同。 成功的城市总是拥有大量不同的方式...

  • 读书| 《城市的胜利》

    第七章 还有什么比柏油路更环保 你有田园生活的梦想吗?如果你有,在本章中作者将用数据和案例来告诉你城市才是最好的环...

  • 读书 |《城市的胜利》

    结语:平坦的世界,高耸的城市 城市让观察、倾听和学习变得更加方便。人类的基本特征是我们相互学习的能力,因此,城市让...

网友评论

  • 凌晨海岸:我们要笑脸迎接共产主义,我们要开心的迎接工业5.0超级智慧工厂体系,而不是相互批评,而不是相互诋毁和计较,更不是冷眼相对,更不是充满鄙视,那些努力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人是非常值得我们点赞的人。大家要有信心 ,团结才是力量。我们不需要赶走谁,我们也不想去批判谁,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换醒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团结你我他,团结全人类去为人类的未来而奋斗,不管现在你是多大的资本巨鳄,还是平穷的山村穷小伙,你们每天过的都不是那么幸福,一个为了筹资和负债发愁,一个为了生存而砸锅卖铁捡破烂经历人生苦难而痛不欲生,也许他们都活着痛苦但精神世界最幸福的。不管怎样,我们是要去解决这个问题,去给全人类谋福利。
    我们要去绿化沙漠,我们要去治理黄河两岸,我们要去营造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美好环境。我们要提高生产力,提高自然资源可再生能力,我们要研究可再生无污染的清洁能源等。我们要将这些美好的事物送到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我们要抹去世间的一切纷争,我们对任何人一视同仁。如果您愿意,那么我们就栽声载歌马上行动去。
    方向有了,就会事半功倍。
    人心齐了,就会集思广益。
    我们欢迎您。

    亚马逊创始人最先发展电子商务最先开发这方面技术。也许后来居上,复刻了另一份成功的答卷。让更多人休息玩玩可以(不要上瘾),但是要马上整装待发继续前进,保证队伍有序且不拉开距离的前进,防止队伍溃散(越来越多的人抱团占山为王发展资本主义)。(行军向共产主义进发)。

    资本主义只是向共产主义进发休息时玩的一场游戏而已,好了整装待发继续前进

    资本主义有没有拖产品研发科学技术研究等的后腿。如果没有资本的投入,科研会不会停滞不前。有没有人自愿搞科研这块难啃的骨头。保证完成全人类的寄托。定当全力以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闲着。我不需要钱,保证我的生命力旺盛就行,保证人才供给就行,保证科研设备供给,保证科研资料持续更新,那就保证完成各项科研攻关。

    你要让所有人去搞生产搞研发吗,军队里来段歌舞比赛怎么样,军队里一起去钓一次鱼怎么样,军队里有没有人去资源带着所需资源去治理沙漠和荒漠化的(目的恢复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军队里有没有人愿意去大力开发农业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的(目的发展人工智能型农林牧副渔等以保证全体人员的生命力旺盛)。有,我都愿意去。好好好,去吧别忘了把走散了的贫困儿童带回来。能完成吧 ,能,遇到困难怎么办,一定要解决,或请求科研人员提供支援。好,非常好,去吧。行动,行动,快,快,……

    共产主义之风再次温暖人间
  • 娟娟新月:👍👍👍
  • 笑开:读书就应该这样精读,作者先从身边的故事做铺垫,逐渐烘托出本书,接着从全书的三个观点入手,通过详细的刻画,重点标注,配以清晰的图片,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难度,语言流畅,过渡自然,让人大饱眼福,精细化的读书就是要这样的,让自己的身边事物与书中观点发生联系,升华出全新的内容。拜读了,很棒! 值得我学习。
    赖美云的小面包:@chai5945 谢谢笑开哥,向您学习,一起进步!
  • 7b64bec25a7c:非常完整的一篇书评,用了很多及时性很强的现实中的例子,精心的配了图。专栏内容结合自己的感想,深入且全面。真是用心了,你进步真大,赞一个
    赖美云的小面包:@细履平沙 谢谢平沙哥,向您学习,一起进步!

本文标题:破除城市的迷信——《城市的胜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wt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