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的读书专题——“经济”,本周的主题是“城市化”,精读书是哈佛大学爱德华·格莱泽教授的《城市的胜利》。
![](https://img.haomeiwen.com/i8640082/4e5959871b7f3a27.jpg)
本周三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开幕式上,我所在的城市天津发布了备受关注的新人才引进政策——“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新政策大幅放宽人才落户条件、自主选择落户地点、大幅简化落户办理程序。这种抢人政策可谓极其真诚,这在直辖市里,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基本是零门槛进入,一时网络上、身边人均议论纷纷。究其目的,从短期看是为了卖房去库存,中期是为了增加常住人口提振经济数据,长期是为了天津的产业转型。迈出了这转型第一步,天津的抢人政策将会引发巨大的蝴蝶效应。而在其背后的,其实就是我们这周所关注的主题“城市化”。城市化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之一。这一趋势浩浩荡荡,它不是风口,也不是潮流,而是洋流。从海洋的表面,我们很难看到洋流,但是,只有洋流才能把我们带到很远的地方。
![](https://img.haomeiwen.com/i8640082/a878e4e5eb3988be.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8640082/8445c2b78772bcfb.jpg)
《城市的胜利》这本书的作者格莱泽教授在纽约长大,从小就习惯大城市的生活,学的又是经济学,所以习惯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城市问题。在城市问题上,经济学家有一定的共识。比如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如果按照市场规律,城市的规模应该更大一点、更集中一点、容积率可能需要更高一点。这些观点可能跟很多人的观感不一样。当然,经济学家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也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跟城市有关的公共政策,但想要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复杂问题,仅仅有经济学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用一点常识、经验和真正的关怀,才能破除城市的迷信,做得更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8640082/b9c8e9234eb0cde8.jpg)
一、信息交流便捷的地球村已不再需要面对面交流?
19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提出这样一个悖论: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正是由于蒸汽机的性能更好,使用更方便,人们才会用更多的煤炭,整个世界将会进入一个大量使用煤炭的新时代。这就是“杰文斯互补定理”。放在今天也很容易理解,我们原本以为,如果汽车的油耗降低,就能节约能源,结果呢,正是由于油耗降低,人们开车更多,跑的地方更远,动不动就要开车去诗和远方,结果消耗的石油更多。
而由这一定理延伸到信息技术对城市化的影响:正是由于信息技术使得人们的交流更方便,所以才增加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计算机公司拥有最好的电话会议设备、最好的互联网应用软件、最好的与遍及各地的合作伙伴保持联系的方式,它们最有能力进行远程办公,但这个行业仍然要扎堆:不在硅谷,就在杭州,要不就在班加罗尔。
![](https://img.haomeiwen.com/i8640082/26ca98d60044476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640082/0b5787bfb560770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640082/fe3e290b2f9391d6.jpg)
所以格莱泽认为,线上的交流是不可能完全替代线下的交流的,尤其是对创新活动而言。创新需要观点的碰撞,尤其是不同文化、不同学科之间的观点碰撞,但这种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总是非常复杂的,有些东西往往会“丢失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想减少这种信息沟通的损失,我们就必须跟别人面对面交流。相对于其他形式的交流来说,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激发更多的创新,也会带来更多的信任、慷慨和合作。“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孤独地工作很难真正地积累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本。城市的规模越大,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就多,城市的多样性是创新的源泉。最有创新精神的城市往往是移民城市,人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创新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我们看今天深圳提出的“来了就是深圳人”口号,这样的开放和包容,也为其带来了其独特的创新精神。
二、土地稀缺导致房价高昂?要不要保护老城区?
房价,这是一个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回避不了的问题。如果从简单的经济学框架去分析的话,是供给和需求决定了房屋的价格。
对于中国人来说,对房屋的需求主要是居住,当然也有投资和投机的,所以我们要作出区分,让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所以从需求这一角度推导的话,假如能够让房子回归到居住的功能,那么房价就不会出现疯狂的上涨。当我们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住房需求的时候,需要关注的一个主要的长期变量就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当我们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之后,当人们都想卖掉房子养老,卖的人多,买的人少,自然房价下跌,像房子这样的资产价格可能会下跌。
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即从土地的供给来思考房价问题。土地的供给要比人们想象的更有弹性。通过增加供给,可以有效地维持房价处于可承受的水平,也能够让收入较低的居民、挣钱比较艰难的企业都留在城市里。
有的人可能会说,三四线城市的土地供给可能较为充裕,一线城市的地早就开发完了。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我们开车在北京城里转转,就会发现,哪怕是在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能够开发的土地仍然很多,就算是在三环以内,也经常能够看到大片低矮破旧的房子,为什么不能把这些地方改造一下呢?不要说北京,就算是纽约的曼哈顿,弹丸之地、寸土寸金,不也能照样见缝插针,盖起新的大楼?即使曼哈顿岛上没有土地了,那么,在原来的高楼之上再多盖一层,并不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啊。所以,土地稀缺并不是导致房价高昂的根本原因。
![](https://img.haomeiwen.com/i8640082/62a309fa2ee82e83.jpg)
但在现实政策中,政府出于各种考虑,并不太愿意扩大土地的供给,原因我们没办法一一列举,这里先谈一个方面吧。在大城市里,政府不愿意增加土地供给的一个常见理由是要保护老城区。比如,在要不要保护老城区问题的态度上,我们是有发生过改变的,从过去把北京的城墙全部拆掉,到现在注意保护胡同文化,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保护老城区的政策要讲求一个度,过犹不及。如果过度地保护,势必会限制房地产的供给,于是,房价就会上涨,房价上涨的结果是,居住在城里的都是富人,上涨的房价会把穷人赶出城市,最终,城市就会失去活力,失去多元性。
在保护老城区和扩大房地产供给之间,是可以找到一种折衷办法的: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的保护应该是有限的、严格界定的,不要轻易地以保护老城区为名义,限制对房屋的供给。能够用市场的手段解决的事情,就不要用行政干预的手段。
当然,灵活的住宅供应并不是治疗购房者狂热症的灵丹妙药,但是,如果一边限制土地供给,一边还想控制房价,要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三、城市里的贫民窟应该消失吗?
早在2500年前,柏拉图就说过:“任何一座城市,不论它的规模有多小,其实都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穷人的城市,另一部分则是富人的城市。”城市中存在的贫困现象由来已久,不论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还是发达国家,同样都是有贫民窟和棚户区的。
作者格莱泽认为,城市里有贫民窟未必是一件坏事。城中村可能是农民进入城市的第一个跳板,降低了他们进入城市的门槛。这些低收入人口来到城市,是因为城市才能给他们带来希望。不是城市让人们变得贫困,只是它吸引了贫困人口。新移民来到城市之后,可能会暂时被迫承受贫困的生活,如果你让他们回到了农村,他们就只能世世代代陷入贫困的陷阱,哪一种办法才是真心要帮助穷人?
刚刚进城的穷人其实是最懂得成本收益核算的,他们非常清楚为什么要住在破烂的城中村里:
第一,城中村的地理位置比较好,他们可以更方便地在城里找到工作。如果把城中村搬到很偏僻的郊区,附近的工作机会更少,即使郊区的居住条件更好、房租更便宜,这些农民工也不愿意去的。
第二,在城中村里,社会地位相似的人可以一起交流信息,自发地形成互相帮助的机制,有了这种伙伴的支持,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城市。
第三,农民工的收入本来就低,他们不愿意把太多的收入用来交房租,他们宁肯住得差一点。省下来的这些钱可以用在更有用的地方,比如拿来投资子女教育。从长远来看,从宏观来看,这其实对于社会是更有利的。
很多地方政府本能地希望留下来高素质的人才。比如说,很多城市都出台政策,只有那些拿到了博士学位的人,最好是拿诺贝尔奖的高端人才才能进来,那些低端的人才是不受欢迎的。那么,你能够想象出来一个清一色都是博士的城市吗?在这个全部都是博士组成的城市里,谁来打扫卫生、谁来当保姆、谁来卖早点?
我们必须认识到,城市是个生态系统,所有的人才都是需要的。一个好的城市,不能仅仅吸纳所谓的高端人口,那些在城市的底层民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创新和创业,才是一个城市里最令人感动的传奇。
四、城市造成了更多的污染?
小时候我们上课提起城市污染,总会想起热岛效应、光污染等等,提起乡村又会想起梭罗在《瓦尔登湖》描绘的美好场景(顺带一提,书出版后的一百多年里,瓦尔登湖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访客,它不再像以前一样离群索居,梭罗可能都没想到自己的作品能够捧红瓦尔登湖,更没想到最后毁灭了瓦尔登湖),然而在这本书中,格莱泽再次颠覆一个流行的观点,他认为,城市其实更环保。
![](https://img.haomeiwen.com/i8640082/c031fbf3947ebcc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640082/7a2aff25a8a78825.jpg)
原因在于,城市会更密集地使用资源,大城市的公共交通更发达,人们开车更少,也就能够减少碳排放;此外,大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偏重服务业,服务业相对制造业消耗的能源更少,这也是城市更为环保的一个重要原因。
理解这一点,对我们思考未来的城市化很有帮助。对于我们来说,美国式的低密度的城市化并不值得借鉴,像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国家,要更多发展大城市,发展高密度的城市化,才能避免给环境保护带来更大的压力。我们需要做的,很可能是继续发展大城市,而且在大城市慢慢提升服务业的比重。制造业应该分布在二线城市,最好是围绕着大城市的那些周边城市,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大城市形成互补和协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像华为把总部从深圳搬到东莞的松山湖,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也是一种未来的趋势。
![](https://img.haomeiwen.com/i8640082/150449ee413ec266.jpg)
当然,城市的规模不一定是越大越好,有些城市如果不适合发展工业,最好不要勉强。一线大城市的规模需要继续扩大,但有些二三线城市可能需要反其道而行之,该收缩就要收缩,这些城市“瘦身”之后,会变得更健康、更美好。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学者龙瀛教授关注的就是所谓的“收缩城市”。他认为,几乎所有的城市规划都提出要扩大城市规模,这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城市犹如有机体,有时兴盛,有时衰退,有的城市的确会遇到转型之痛,人口外流之痛,如果非要逆着这个潮流,只会更加弄巧成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底特律,虽然城市已经衰落,还一味地想盖更多的楼,修更多的路,企图吸引人口增长;而遇到了同样困境的扬斯敦的城市规划,却老老实实地承认城市在收缩,而改变了目标:要做一个更好的小城市。于是,扬斯敦把很多不可能再有人住的住宅拆掉,改造成公园绿地,不再发展工业,改为吸引高科技企业,用量的收缩,换来了质的提高。
根据龙瀛教授团队的研究,在中国至少有84个城市,已经变成了“收缩城市”,这些城市的人口在外流,并且面临着结构转型的困境,也是我们现阶段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8640082/af1ccb40d259ce95.jpg)
了解了这些观点,我们不要觉得在格莱泽的眼里,城市只有优点没有缺点,那也是不对的。在这本书里,格莱泽还讲到城市中的交通堵塞、犯罪率高等问题,这再次提醒我们,要破除城市的迷信,仅从经济学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用一点常识、经验和真正的关怀。管理好一个城市并不容易,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我们学会小心地去呵护。
网友评论
我们要去绿化沙漠,我们要去治理黄河两岸,我们要去营造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美好环境。我们要提高生产力,提高自然资源可再生能力,我们要研究可再生无污染的清洁能源等。我们要将这些美好的事物送到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我们要抹去世间的一切纷争,我们对任何人一视同仁。如果您愿意,那么我们就栽声载歌马上行动去。
方向有了,就会事半功倍。
人心齐了,就会集思广益。
我们欢迎您。
亚马逊创始人最先发展电子商务最先开发这方面技术。也许后来居上,复刻了另一份成功的答卷。让更多人休息玩玩可以(不要上瘾),但是要马上整装待发继续前进,保证队伍有序且不拉开距离的前进,防止队伍溃散(越来越多的人抱团占山为王发展资本主义)。(行军向共产主义进发)。
资本主义只是向共产主义进发休息时玩的一场游戏而已,好了整装待发继续前进
资本主义有没有拖产品研发科学技术研究等的后腿。如果没有资本的投入,科研会不会停滞不前。有没有人自愿搞科研这块难啃的骨头。保证完成全人类的寄托。定当全力以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闲着。我不需要钱,保证我的生命力旺盛就行,保证人才供给就行,保证科研设备供给,保证科研资料持续更新,那就保证完成各项科研攻关。
你要让所有人去搞生产搞研发吗,军队里来段歌舞比赛怎么样,军队里一起去钓一次鱼怎么样,军队里有没有人去资源带着所需资源去治理沙漠和荒漠化的(目的恢复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军队里有没有人愿意去大力开发农业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的(目的发展人工智能型农林牧副渔等以保证全体人员的生命力旺盛)。有,我都愿意去。好好好,去吧别忘了把走散了的贫困儿童带回来。能完成吧 ,能,遇到困难怎么办,一定要解决,或请求科研人员提供支援。好,非常好,去吧。行动,行动,快,快,……
共产主义之风再次温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