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庆幸没有辞职一年左右,还能与前同事们保持着不错的联系,就像今天的聚会。
我们经常会找出大家都有空闲的时间,轮流到各自家里做客。6、7个人,三四个地方,便成为了失业之后的我唯一的社交活动。
但说实话,我并没有那么喜欢这样的聚会。
每次“轮到”去某个家里之后,我们的流程几乎完全一样——又地主准备好的食材,大家相约中午左右到达家中,然后再让“大厨们”准备午餐,而其余人或是围着手机、或是围着电脑——当然这部分人中,包括没有一点厨艺天赋的我。
在准备好午餐后,便就着午餐聊着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对抗着的甲方,“原来的人和原来的事儿”永远都是我们这波人聚会的主题。即便想要一些新的聊天内容,也不过是曾经“共同对抗”过的客户,如今的变化,仅此而已。
而后则是男生们收拾碗筷,女生们查找电影的环节。但说实话,每次找出来的电影几乎都是一些“好莱坞”式的爆米花电影,总是让我有一眼没有眼的渡过着难熬的几个小时。但最近几次的聚会中,一个数码同事拿来了刚刚买到不久的投影仪,倒是增添了几分家庭影院的气氛,冲着这股新鲜劲儿,影片的内容到放在了次位。
在这样渡过一整个下午之后,便是将中午的晚饭再做处理,或是蒸、或是炒,再搭配上大把的零食,随便吃过晚饭,而后家距离远的朋友便提前起身回家,而剩下的三三两两也仅仅东一句西一句的随便聊着无关痛痒的话,或者直接几人在一起玩玩游戏直到时间太晚,以各自赶地铁回家终结。
几乎没有新的话题,看不到新的思维,每个人都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就连本该放松的时间也是三句话离不开工作。没有时间去思考更多的内容,这就是聚会每次留给我的印象。
其实在我的记忆中,对于聚会,可能还停留在那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中。狭小的房间,每个人就着某一话题各抒己见,聊着天南地北甚至不着边际的话题,看到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人的思想碰撞。但很可惜,我们这些聚会的人中,没有莫泊桑、没有都德、没有左拉更没有福楼拜。
对于我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机械式”的社会礼仪,交换着聚会的场所,探讨着同样的公司、同样的人、同样的脑残客户,就像我得知聚会的时间后,仿佛就能想到那一天菜的咸淡、饭后可能会选到的电影以及大多数时间会讨论到的客户一样——即使我已经与那些客户没有了丝毫的联系。
或许这就是我这个普通人的聚会吧,平淡无奇,慵懒闲散地打发着时间,任由其从我们的空洞的双眼间飞驰而过,可能穷极一生我也没有机会体会到布鲁姆斯伯里的那种“无限的才华、无限的安曼、无限的激情”,亦或是20世纪的斯泰因的花园街27号那样,招揽着毕加索、塞尚、海明威这样名人云集的艺术沙龙。
但这也是对于我这个无业游民来说,能涉及到的、为数不多的社交环节之一,期待的,也不过是改变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