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什么?
习惯就是重复了足够多次,转变为自动化的行为。
当你搬到新小区住,上班查到好几条路线:路线一,先坐5站车再走平路10分钟;路线二,先走3分钟上坡路,在坐4站车后走平路1分钟;路线三,骑自行车二十分钟;路线四,先坐车再骑自行车。。。。。。
选哪一条呢?
相信在半个月后,你基本会固定下来,上班路线二,先走3分钟上坡路,在坐4站车后走平路1分钟;下班路线三,骑自行车二十分钟;固定下来就这样走了,没有特殊情况的话,这就是习惯的上班路线了。
搬到新小区,这个上班习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第一次上班下班,你的大脑就接收到了一个问题:怎么走最合适?不知从何入手的大脑选择了,先搜索一下地图和路线,然后每一种都尝试一下,看看哪种结果最舒适有效。
在每一次上下班的决策时。。。
你的大脑神经活动正在高度活跃,仔细发现和分析,与前几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对比和判断,依照整体数据和形势来做出最终决定,今天决定走这个路线。
经过一次次实验实践,那些浪费时间的让人感觉辛苦的路线被排除了,留下的路线逐步固定了下来,这样的上下班习惯路线正在形成。
当你每天早上上班,晚上下班都面临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自动做出判断,选择那个已经形成的习惯路线,因为那个最省时省力或者最合适最划算。
习惯形成后,大脑神经活动的活跃度也就逐渐降低了,因为碰到类似问题的话,大脑自动做出了判断,比如从公司附近的某个地方,到新小区附近的某个地方,大脑会迅速在以往方案中,找到最合适的,且不太用花太多力气,因为是相似的内容,可以直接启动“习惯”的那个方案。
习惯的逻辑
我们了解了这个习惯的培养逻辑,其实是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1898年关于猫的行为实验,在拼图盒子里,猫的行为慢慢形成了习惯,这个过程和人类的习惯形成几乎一致。
已经形成的习惯,当然也有好处和坏处,好处是,让你的大脑可以在面临新问题时,迅速从类似老问题的习惯性答案中找到一个答案,直接或简介解决;坏处是,新问题面前,大脑神经活动的活跃度,有时候会被潜意识中的被动习惯占领,放弃了意识中主动挑战,主动客服新问题的能力。
习惯在教育中的作用
在我过去的接触的心理咨询中,大多的爸妈与孩子相处时,会用老问题的习惯性手法,解决新问题,因此产生和很多矛盾。因为18岁以前,孩子总是在成长的,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需要新的解决方案,老旧的习惯性方案与新问题之间的矛盾,加上爸妈与孩子认知层面的差异,处理事情的方式的矛盾等,最终,共同完成了“亲子关系对垒”的现状。
原来我们的处理方案,是让爸妈先了解,孩子正在发育发展发生变化,所以你要注意abcde,因此爸妈就看似明白了,哦原来如此,心理提高了警惕,可回到家,过了几天,又遇到了新问题,大脑中首先跳出来的处理方案,依然是习惯性的旧问题方案,那几次来的“重视程度”完全消失了,不但如此,还一直沉浸于“孩子长大了,越来越难管了”的老思想结论中。
习惯的改变
我想,教育中,改变的不仅仅是意识,爸妈意识到孩子正在长大,要进一步让大脑了解,你面临的每一步教育,都是新问题,都需要启动新的大脑神经活动的活跃度,尝试各种解决方案,没有最终定下来的那一套,除非你们家人都适应,且向着大家都满意的方向发展,否则就要再尝试,不断的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