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读者在后台留言,问我有关写作的话题。
在读书方面我也感觉很矛盾,以前为了写作便使劲的去读散文,后来读着读着感觉没啥意思,便读一些小说,但是对于读书我比较矛盾的一点,是以多读书为好还是把一篇文章读个很多遍弄明白,直到感觉有收获才停止,这两个有时让我很难权衡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拆分为三个部分:
1.为谁而写
2.读什么书
3.是泛读还是读懂一篇文章
今天,我会重点说明第一部分,而第二和第三会因第一点改变。
村上春树说:“ 为自己而写,我觉得这在某种意义上倒是真话。尤其是深更半夜在厨房餐桌边写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时,我压根儿没想到它会进入一般读者的视野——真的。大体说来,我仅仅是意识到自己会“变得心情舒畅”而写小说的。把一些存在于心中的意象,运用自己称心满意、妥帖得当的词句描述出来,再把这些词句巧妙地搭配起来,化为文章的形式……脑袋里全是这种东西。总而言之,会有什么样的人来读这本小说(似的东西)?这些人究竟会不会对我写的东西产生共鸣?这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文学信息?像这类麻烦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力气去思考,而且也没有思考的必要。毫不拖泥带水,或者说非常单纯。”
冯唐说:“我倒是觉得我有我的内在逻辑。我经历、我理解、我表达,表达的时候,把经历过的日子再过一遍,沉淀下来的就是比金子还难得的见识。我也习惯了压榨自己,在忙碌的全职工作之余不停地写,源头有活水,山涧间的山泉就不停地流。”
这样看来,作家都是为自己而写,有的为心情舒畅、有的为沉淀经历。当你真正做到为自己写,相信你遇到的问题大家有可能遇到,你的解决方案会帮到大家,你会换个角度看写作,让写作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读书感悟、生活闪念、对某个问题的解答、再或是你突然爆发的情绪,都可以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此时,你不会太关注读者想法,也不会太在意文章点击率,你所做的也只是在解决问题后,书写成文,让和你有同样困惑的人看到。村上春树说:“让作者与读者相连的是某条管道。”在我看来,这条管道是相似的价值观,大家因相似吸引,因共同价值观紧密相连。
《写出我心》的作者说:“ 写作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活动,是固定在人类DNA中的特质。”只要发自内心,写作人人可为。至于读什么书、是泛读还是精读,就没那么格式化。确定下要研究的问题,搜索相应资料就好(关于这个部分,我会再写篇文章讲清楚)。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