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有些明白,为何名人对这本书也如此着迷了。
因为在你读完一遍,你感觉你已经掌握了大概意思的时候。其实是太高估了自己。
当你慢下来细细品读的时候,你会发现处处都是新天地,处处都有让你感觉不一样的精彩!这或许就是它被拜读若干遍的原因了吧。
我是一个不喜欢重读重看的人。比如这半生唯一让我百看不厌的电视剧是《西游记》,而书好像还真没有。当然教科书除外。但是这本《漫长的告别》,似乎又让我拥有了想多次交往的情趣。这份我愿意的思绪或许是我阻挡不了的。既来之则安之!读就是了。
从第44页开始,马洛便因为互送特里而被各种警官所照顾了。
《漫长的告别》第44-87页解析我生怕我描述的不够详尽生动,因而把原文拍下来,希望读者能够一同领略作者钱德勒的风采。
马洛被格林转到了警监格里高利的手里。单看这个名字也有些刀光剑影的感觉了。说他这种人破案靠的是:强光灯、胶皮棒、脚踹后腰、膝撞腹股沟、拳打心口、警棍戳尾椎。
落到这样的人手里,马洛的日子可想而知。他形容自己此刻是他砧板上的肉。想怎么跺怎么跺呗。
括号括起来的文字是对格里高利的直描。就这一通直描,感觉一个黑心的狠心的残酷的家伙,跃然纸上,一触即发。
接下来,格里高利让格林给马洛带手铐。反着铐的那种。而且吩咐手铐要烤的紧紧的,咬到肉里的那种。警监的凶狠开始展现。
接着格里高利以飞速,向马洛扔过来滚烫的咖啡杯。好在马洛动作够快,躲过了一劫。
由于没有从马洛这里得到想要的有效信息,格里高利又对马洛发出攻击,一拳打在马洛的脑袋上,险些打掉马洛的脑袋。胆汁涌进马洛的嘴里,除了胆汁还有献血的味道。
此时马洛什么都听不见了,只觉得脑袋嗡嗡作响。
即使在这样异常残酷的刑讯下,马洛依然镇定自若,当格里高利再次逼问,马洛忍着剧痛,只说到“戴着手铐他没法说。”
格里高利对下属也是挺狠的,文章描述他瞪手下格林的眼神,能冻住刚出炉的烤土豆。一个玩笑式的比喻,却把他凶狠的一面表露无遗。
格里高利的另一个手下戴顿,在接听上上司电话的时候,是这样形容的。他听了一会儿,细细的皱纹把两条好看的眉毛越拉越近,这一句真的是动感加立体!读来让人感觉神采奕奕饶有余味。
《漫长的告别》第44-87页解析这是另外一位警官格伦兹对马洛的审讯。看的出来,这也是一位狠角色,而且是个十足的酒鬼。在见马洛的审讯室的桌子里,藏着他的威士忌酒瓶,为了装的像样些,他在马洛和警监进审讯室的刹那,急忙藏起这瓶酒。
却又忍不住他的酒瘾。在被马洛看穿戏谑之后,就公开拿出来边喝边审讯。这样的特写,深刻的描述了美国那时的社会现实和一些人的丑恶嘴脸。
但是格伦兹的审讯不同以往,他似乎掌握了特里更多的现况信息。他意思是特里已经被逮住了,作为他妻子塞尔维亚凶杀案的头号嫌疑人。
其实从内心深处,马洛是觉得特里不应该是杀害他妻子的凶手,因为他认为特里内心柔软,没有那么凶狠。或许这也是他当初为他开绿灯放行的原因吧。
当马洛听到特里被逮时,是这样形容他的心情的。一根虽小但异常寒冷的手指,顺着马洛的脊梁从头摸到底,就像一只冰冻的小虫在爬。这段描写,把马洛的心情描绘的淋漓尽致。
钱德勒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直接描述人的心情如何如何,而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化的比喻,让你更有身临其境同时也更有说服力的感觉。
当然,类似这样的描写太多太多,有些文章无处不精彩的感觉。
其后还有一个人来拜访或者是恐吓过马洛的人,那就是特里的战友,门迪(门南德斯)。一个曾经在同一战壕里被特里用自己的生命救起的人。
门迪自述他和特里的经历,似有想报恩之情,但是又埋怨特里最艰难的时刻,想到并且求助的是一个并不很熟的侦探-马洛,而不是应该报救命一的门迪,这让门迪有些失落和郁闷。
但是马洛一针见血的指出:向门迪求助,无异与向妓女求钱!其实马洛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因为门迪不是单纯的来探听特里的下落,想着怎么样去真正的帮助特里,而是受了别人指使,受害人父亲(一个在本市可以呼风唤雨的超级富豪),为了门面、名声、财富,不再允许马洛再翻案,而是让特里顶个替罪羊就好。
后来,马洛收到了特里的亲笔信。大意是描述特里的现状,以及事情大概的来龙去脉,并向马洛致谢,并且附上了五千元一张的麦迪逊大钞。当然,他那个时候依然处于危险和被监禁中。
此时的马洛,陷入了意味深长的思考。他回味特里的点滴,按照特里信里的吩咐,重温那段曾经一起品酒的日子,无论如何,他并不在乎那张千元大钞,也不在乎他曾经为特里所受的重重刑罚,他在乎的是,特里,能否生活的更好一些?
一个硬汉的善良和痴情,让世人为之感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