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序言中,马克思首先对当时哲学界的现状进行了简要描述
西塞罗和普卢塔克所说过的废话,到现在人们一直在照样重复。 伽桑狄虽然把伊壁鸠鲁从教父们和整个中世纪即实现了非理性的时 代所加给他的禁锢中解救了出来,但是在自己的阐述①里也只提供 了一个有趣的方面。他竭力要使他的天主教的良心同他的异端知识 相适应,使伊壁鸠鲁同教会相适应,这当然是白费气力。这就好比是 想在希腊拉伊丝的姣美的身体上披上一件基督教修女的黑衣。确切 地说,是自己在向伊壁鸠鲁学习哲学,他不能向我们讲授伊壁 鸠鲁哲学。(在马克思看来,西塞罗和普卢塔克所作的哲学论断早已是年代久远,可人们依旧对他们的理论奉为圭臬,由此可见,笔者对当时哲学界的现状是有多么失望,没有一种创新的有价值的理论,人们还在沿着陈腐的老路走)(对于伽桑狄这位哲学家,马克思则认为他非常的可笑,因为他试图在哲学中寻找一种能使天主教信仰与感性世界所学的感性知识相结合的方法,但这只不过是白费气力。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崇尚科学,提倡学习知识以经世致用,可另一方面却又允许迷信甚至企图将二者融合,这岂不是自相矛盾?所以最后作者说:“伽桑狄是自己在向伊壁鸠鲁学习哲学,他不能向我们讲授伊壁鸠鲁学”)
紧接着,笔者还阐述了自己对哲学界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看法。
书中的原文:然黑格尔大体上正确地规定了上述各个体系的一般特点,但 是一方面,由于他的哲学史—— 一般说来哲学史只能从它开始—— 的令人惊讶的庞大和大胆的计划,使他不能深入研究个别细节;另一 方面,黑格尔对于他主要称之为思辨的东西的观点,也妨碍了这位巨 人般的思想家认识上述那些体系对于希腊哲学史和整个希腊精神的 重大意义。这些体系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
(黑格尔哲学的特点:其一,黑格尔哲学体系过于庞大,因此对某些具体的哲学研究细节把握不足;其二,黑格尔哲学所固有的思辨性与黑格尔.哲学中所追求的目标自相矛盾。
一方面,黑格尔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可另一方面,黑格尔却希冀能创造出一种终极真理体系。)
最后,笔者还借用休谟《人性论》和埃斯库罗思《被锁链锁住的普罗米修斯》中的话说明自身对哲学的看法。
在他看来,哲学的目的不再于统治。不在于对待同一个哲学问题每个人都持同样的意见,而是希望每个哲学家都有自身的判断力,能够有一颗追寻真理之心。要做到这点,两方面必不可少。第一,统治者不可过分干扰哲学研究,不可将“众人的意见强加于他人之上”;第二,每位哲学家必须要有独立判断的能力,不可盲从于他人。
书中原句:
1.艺术和科学面前替自己申辩,对理应到处都承认享有最高权威的哲学来说,当然是一种侮辱。 这就令人想起一个被指控·犯了背叛自己臣民的叛国罪的国王。”
2.“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把众人的意见强加于 众神的人。”
3.“我绝不愿像你那样甘受役使,来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 你好好听着,我永不愿意! 是的,宁可被缚在崖石上, 也不为父亲宙斯效忠,充当他的信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