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妈妈时常因为自己的全职(短期全职或长期全职)而矛盾焦虑着,外面在恫吓内在没了坚信。
经常有人问我:“你不工作了吗,在家带孩子赚不了钱哦?”
其实这反应了当今社会很多人对于一个人角色与职能的潜意识设定——走出家门的工作才叫工作者、才叫有社会角色、才叫有社会参与、才叫有价值、才叫实现价值。
这样的潜意识设定又潜移默化地催生出一个深不可知的潜意识信念(尤其是女性):孩子是阻碍、孩子是累赘、生孩子是要赔钱的。
所以就出现了诸多披着漂亮说词、打着正确价值,实则受外在压力、内在焦虑操控下出现的不自知的摆脱“累赘”的行为。如,我不能在家带孩子,我要出去工作,我不要成黄脸婆,我要出去寻找我的价值、实现我的价值,否则我将与社会脱轨,没了交际圈,技能跟不上,将来难以重归岗位……
说实在的当我还没有孩子前这种想法多多少少我也会是有,只是出于自身的专业,所以内心相对能够平衡全职与工作的观点或降低焦虑感。
但当孩子真来到我身边了,我才发现全职妈妈的努力与获得感、坚持与价值感、幸福与成就感一点都不亚于那360行分门别类明文规定的所谓的工作。
当然我并不是打算就此一辈子只做“全职妈妈”这份工作,而是这辈子必定要做的一项工作,目前计划是孩子的前2-3年。至于为什么是这2、3年,因为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脑发育特点和敏感期的集中性来决定,简单一句话说:3岁前是孩子发展的黄金年。(如果有想深入了解的可以私询我)
所以站在宏观点的角度讲,“全职妈妈”的工作是在培护和提升国家未来人才体格、人格健全的基础保障。
那站在狭隘点的角度讲,就教育的投资与产出比,早在10年前统计说是1:17,现在具体多少没查文献,但肯定也不低。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还占据着孩子发展的如此黄金年,怎么样算这全职的投资也是赚的呀。
只是这“赚”没有即视感,更没有实在的抓住感,所以给人似是不存在的感觉。只因教育投资是长线返利,其实过程也有返利(如,偶尔的一个表现、一个突出、一个赞赏……),但小波小动让人不甚满意,所以就被忽略不计了。但要想看到正真满意的结果甚至最终可能也没能看到,似乎很多人又不想等了、等不下去了,于是思想与目光就回到短线上,生孩子时赶紧回家生孩子,生完孩子赶紧回岗位上赚钱,最终是我孩子生了钱也赚到了,看得见摸得着,就像股票的炒短线(怎么说着说着教育投资像炒股了呢^_^)。
这样看起来短线目光好像挺不错的,但大家有没想过,股票炒短线有成千上万支给你选,工作这份做砸了可以选那份,可孩子的教育搞砸了,孩子还能让你选吗?
况且这投资并不代表一辈子全职,而是孩子最为重要的那几年,投资下去了我们就有更大的可能收取未来几十年源源不断的长线返利,当然不仅仅局限于金钱。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矛盾焦虑的全职妈妈呢?除了外在环境造就的压力和没从宏观微观角度权衡过全职妈妈外,还有两个原因:
一、把全职妈妈的职能定义成对孩子的日常照料。那么你就只能感受到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然后看到的自己就是整天围着孩子,给他冲奶、给他换尿布、给他擦屁股、给他洗衣服、给他消毒用具、安抚他的啼哭……自然慢慢地就感到身体疲惫,长期的身体疲惫累积,而没有等量的来自于带养孩子过程的精神兴奋与满足来抵消,自然而然对自己全职妈妈的状态就不满意、对自我产生怀疑、价值感低,于是就开始寻求有用感——我要出去工作,不是带孩子的工作。(关于带养孩子过程的精神满足是如何产生的?可私信我)
二、没能客观看待全职妈妈的日常生活与情绪。带孩子本来就是一项辛苦且繁琐的工作,带着孩子就是没法时刻保持貌美如花,也许日常还可以用邋遢来形容,穿的衣服松松垮垮、头发乱乱扎、衣服裤子上掉着口水奶啧米粒油滴手印鞋印、一堆难以维持整齐的孩子的衣服、玩具、用品……时间许可时打扮打扮、收拾收拾,时间不许可时或是烦了、累了,就让它这样着,客观就这样啊。如果我们就要拧着来,自然全职妈妈是个让人身心俱疲想要快速逃避的工作。
最后,全职妈妈不是扣上了就一辈子,你可以根据孩子情况、自己情况、家庭情况选择任意你想全职的时间,只是一旦我们选择了全职我们就要客观乐观看待,不要错过了我们本能听、能说、能做的事,而空留一堆的遗憾给时间。
举个例子:拿我自己来说,全职妈妈这一年多来,觉得自己的成长和提升是深入的,自己过往的理论、经历、经验在这期间反而得到了很好地沉淀,忙碌之余记录记录生活、反思反思过往、充实充实自我、思考思考人生、总结总结自己、发表发表文章……做了全职妈妈,感觉自我增值了^ - ^^ - ^^ -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