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书籍
为什么选择越少,越幸福?——《选择的悖论》

为什么选择越少,越幸福?——《选择的悖论》

作者: edwardzhang24 | 来源:发表于2017-05-11 18:56 被阅读706次

    我们父母辈的痛苦是没有选择,只能干一行而爱一行,而我们这一代人却处于一个选择过剩的社会,选择纠结和恐惧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病。

    巴里.施瓦茨的这本《选择的悖论》道出了众多的选择是如何成为人们的痛苦之源,他从心理学来解读人的经济行为,并提出了11个锦囊帮助人们明智选择。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如果选择更少,人们会活得更好

    1.那为什么选择越多,越不幸福?

    研究者在商场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分为两组,一组有6款果酱,另一组有24款。尽管24款果酱吸引来的顾客比6款果酱更多,但最后,在购买6款果酱的组中,购买果酱的人数是30%,而在提供24款果酱的组中,只有3%的人掏腰包买回家。

    面临太多的选择时,消费者反而更难以做决定,有的干脆放弃了选择。而且,即使买过后,也有可能反复纠结于自己的选择,老在想那些没被选上的是不是会更好,从而减少了我们购物的乐趣。

    早期的电视没有几个频道,我父亲可以从7点钟的新闻联播看到祝你晚安,乐此不彼。现在,宽带等网络电视入户后,有上百个频道可以选择,还有大量的电影、连续剧等。父亲反而感叹,“没啥好看的”。他一晚上不知道要切换频道多少次,难以选择。

    电影院一天到晚上演大片,网上也可以随时找到我们想看的电影,我们有无数的选择。我却再也找不到儿时看露天电影的喜悦,尽管只能一周一次,片名也没得选。

    古代很少有“剩男,剩女”这种现象,大部分人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心仪的对象,有的只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得选。现代婚姻自由,理论上,大部分人都有无数的选择(通过网络)。可是,过多的选择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找到合适的对象并没有变得更容易。

    现代离婚率远高于古代,固然有观念的解放和经济独立的因素,也和过多的选择有关——选择了红玫瑰就得放弃白玫瑰,可能还有数不清的各种美丽的花儿(产生大量的机会损失感),选项的过度增加其实降低了婚姻的主观幸福感。

    被拒的选项在我们脑海中盘旋,最终选择带来的满足感会被稀释,我们将付出更多的情感代价

    常规来说,有更多的选择并不是坏事。但我们精力有限,如果每一件事我们都要精心计算,我们会累趴下。但放弃选择,我们又会心有不甘,担心错失更好的。怎么办?

    书中指出,关于选择,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你只能接受最好的,那么你就是个最大化者

    如果足够好就可以了,不用去想还有更好的在后面,那你就是满足者

    谁能做出最佳选择呢?

    2.最大化者VS满足者

    最大化者要确保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最佳选择,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穷尽所有选项。要不把所有选项做一番比较,他们就无法确认自己买的是不是性价比最高。

    当然,没有人是绝对的最大化者,要把商场的所有商品都比较一番,所有衣服都试穿一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最大化者总会朝着这个方向去想,还有没有质量更好,但价格更便宜的。

    我的一个同事就是最大化者,每次出去旅行都要把网上酒店挨个点进去看信息,看评论,哪怕只住一晚,一家酒店半天都决定不下来。并且,她订完酒店后又常常后悔,一会又去取消。能反反复复都折腾好多次。

    机票订了,她也要时不时上网去看,如果机票价格上涨了,她就很开心。反之,她就懊恼不已,埋怨自己订早了。

    而我则是满足者,大致看几家酒店,能满足我的基本条件——交通便利,房间干净,装修简洁,床品无差评等,从中间选一家就可以了。我从不追求性价比最高。

    买国外机票,我一般提前3-6个月预订,机票价格能大致满足我的心理价格后就下单。买后我也不再上网看价格,管它是涨还是跌。反正机票已买,又不能退,后面涨跌和自己都没有关系了。

    我同事总是会尽一切可能去比较,搜索信息,作为最大化者,她经常能用比我更低的价格买到各种东西,自诩为“性价比之王”。但她经常对其所买东西不满意,后悔又发现了更便宜的,长期购物处于反复纠结中,耗费了她大量的心理能量。

    而我作为满足者,也有自己的标准,只要找到立刻收手。事后,我也很少抱怨自己的选择,选择虽然不多,但满意度反而更高。

    可见,最大化者在客观上可能比满足者做得更好,但主观上却不一定

    问卷调查表明:最大化倾向高的人生活满意度更低、更不快乐、更不乐观而且更有抑郁倾向。他们不仅在购物上更容易后悔,在婚姻上也更不容易幸福。提到婚姻,有个著名的故事:

    3.如何选择婚姻?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老师让他去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并规定只能摘一次,而且只能望前走,不能够走回头路.

    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田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

    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道前面是否还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后面时,又发现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就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有摘”。

    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什么是婚姻?" 。他的老师就叫他去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中作装饰的树,并且同样只能砍一 次,同样只能往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话去做,这次,他带回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但也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会带一棵普通的树回来? 他说:"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的时候,看到这颗树也不太差,便砍了下来,免得错过了以后,最后什么也带不回来了"。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故事中的柏拉图第一次空手而归的原因就是他采取了最大化原则,试图穷尽一切可能选项,找出最完美的答案。

    他第二次经过一番比较后,做出了选择(虽然没有看过所有的树),客观结果并不完美,但满意度却更高。

    总之,更多的选择往往让人困惑,难以抉择。决定后,最大化者往往更容易后悔,并不是因为客观结果不好,而是怀疑被自己放弃的说不定会更好。选择越多,这些要取舍的东西就会产生负面的心理效果,导致满意度更低。

    因此,我信奉的是:选到满足自己标准的就OK,如果有人告诉我还有更好的,我只能说和它没缘分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选择越少,越幸福?——《选择的悖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fx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