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语言和文字”说开去:断续性语言文字的使用及发展对人的思维形成

从“语言和文字”说开去:断续性语言文字的使用及发展对人的思维形成

作者: 老打哈欠 | 来源:发表于2017-10-22 22:15 被阅读0次

1.文字的有序排列和集合如何能感动我们?因为我们在使用文字时,其实是浓缩了自己当时的情感,读者阅读,即通过读者本身的文化底蕴在解读,也是解码作者情绪的过程。这种压缩和解码往往不能同步,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但由于文化传承的稳定性,思想和情绪得到了保真的传递。使哭着写完和哭着看完成为可能,即便哭的不是同一个人和同一件事,情感也几近相同。才有点明白为什么我们不再能读懂诗,少有人在读诗时会“当众放声哭出来”,想必概因我们文化传承的缺失,使我们对当时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无法解码了,即使有所谓诗人也只仿其形不解其意了。

2.感情和感觉是很奇妙的东西,往往用语言和文字不能准确表达,大多数的时候会选择夸张的修辞。 比如:永远爱你,爱你一万年……

这些词表达的都不是本意,只是一种情感的修饰,但也不是假话,说的都是当时的真情流露。因为语言和文字无法表达连续的情感,细腻的情感,在选择表述的语词时,往往远超其意(因为语词表达的如音阶一样,是跳跃的,不连续),不是简单的誓言(说到做到)那么简单。如果非要兑现承诺式地理解它们就会无趣,就是不解风情了。

3.我们发明和使用语言和文字极大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使语言和文字成为促进文化发展和文明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和不可或缺的载体)。

思维的表达方式稳定于文字,一如音乐稳定于音阶。音阶,通过五音十二律把旋律通过音符固定下来,才能歌唱,才能演奏,才能传播。但是,毕竟音符的断续性即使通过和声和副旋使旋律更加丰满,甚至比自然声更有特色,也不足以表达真实,有缺憾,不完美。也因其断续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思维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同理,从稳定性的角度来看,文字的稳定更利于传播(通过教育),更容易理解,更方便作为载体功能的实现。

意思通过断续性稳定下来,通过教育得以保真的传递,在牺牲了连续性的代价后,穿越了时间,使古人的思想和作品得以重现,文字和语言亦是如此。

不过——以文字为例——,因为文字的断续性(汉字的方块字尤甚)使意思的连续性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因此,字意的范畴也模糊不清。如之前所说,使用文字的过程就是压缩思想的过程(即使不是作者的思想也是其前人的思想),后人阅读时就是解码的过程,密码的保留和传递只有通过教育来实现。

因文字稳定于意(规定性),又通过教育得以传递,其意在传递的过程中必然会变化(增减),因此经过时间,原意肯定变化了、失真了、发展了。

更兼教育的标准不统一,教育的程度不一致,人与人在交流的过程中就容易引起歧义。或者如“山谷回声”(生理上的慢半拍除外,这个在讲笑话和与外国友人交流时易发生);或者似“对牛弹琴”(极尽努力之能事听众完全不为所动,不知所云)。

断续性的特点使表达和理解都不可能百分百反映思维,交流中往往形成覆盖式和包含关系,即学历高,读书多的就认为能完全理解学历低、读书少的人的话,相反则不能。

亦故,文字交流(qq,微信)尽量少表达情感(误解率高),辅以语音就好一些,加上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就比较接近表达者的真实想法了。当然,其实对语言文字以及肢体语言的使用与自己真实的想法也有很大差异。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之谓也。

4.文字和语言的表达如何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吸引人)?我觉得,一是要有“画面感”,带人进入预设的情境,容易留下印象甚至是产生思考;二是要能“角色代入”——换了他去,如何如何。又或者秀色可餐(男女通用),或者金字招牌,不必张口就掌声雷动——其余皆不可能。

5.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却因其不稳定,所以思想也变得不确定。

所以,哲学的发展停滞不前,概因哲学的载体是文字,文字的不确定性导致哲学的不稳定(还没有完成沉淀),而创新的前提就是稳定。(2017-10-2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语言和文字”说开去:断续性语言文字的使用及发展对人的思维形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gn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