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朋友圈中《熊孩子把2岁女童关进电梯,致其从18楼坠亡,监控视频让所有人怒了……》一文被热议,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7月3日上午11点钟左右,湖南长沙某小区,一位奶奶到处寻找2岁的孙女莉莉。最终大家在4号楼的2层天井天台找到了莉莉,此时她已经人事不省,送往医院后已无力回天。
电梯监控视频回放显示,悲剧发生之前,莉莉和另外两个小孩一起进入电梯,电梯按钮原本按亮在9层,一个5岁左右的小男孩跳起来按亮了18楼的按钮。到达9楼后,三个小孩都出了电梯,然而小男孩又将莉莉抱回电梯,将莉莉一个人留在电梯里,自己跑出电梯并按下关门。于是2岁的莉莉被电梯带到了18楼,她走了出去,不久便发生了坠楼。
后来发现,偏偏是18层的护栏没有玻璃挡板,根据现场情况判断,莉莉就是从18楼的这处护栏发生了坠楼意外。
许多网友纷纷留言,指责小男孩害死了小女孩。评论几乎呈一边倒的态势,文末的投票中,认为小男孩负主要责任的也占最多数。
的确,悲剧的发生让人痛心,这是小女孩短暂的生命中最后的一段视频——多希望这短短的几分钟能真正从小女孩的生命中被剪辑掉——我们眼睁睁看着因为一个5岁小男孩的介入,她一个人带着恐惧被电梯带到18层,死亡之门在那里打开。
小女孩一个人关在电梯里害怕地拍打电梯门,以及门开后懵懵懂懂往外走的样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个小男孩实在可恶,他恃强凌弱、以捉弄弱小的女孩为乐的样子确实让人愤怒。
可是,导致女孩一个人走向生命尽头的,真的只是这个小男孩吗?显然事件中小男孩、小男孩的家长、小女孩的监护人、物业公司都有责任,而作为成年人,我们不是更应该反思成年的过失、考虑如何有效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吗?
悲剧面前,一大波成年人口诛笔伐一个5岁的小孩,这让同样作为成年人的我觉得羞愧。
两岁小女孩被熊孩子关在电梯里坠楼身亡
2岁的孩子何以脱离家长视线进入电梯?
实在不想再去指出已经付出惨痛代价的一家人,尤其是辛辛苦苦带孩子却一个闪失酿成大祸的奶奶。然而不止是这一事件,许多关于幼儿的悲剧中,监护人的疏忽大意的确是悲剧的源头。
夏天傍晚的时候,几乎每个小区里都能看见一群家长拿着手摇扇坐在石凳上、台阶上,一边聊天乘凉,一边看着自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在周围玩耍。或许要不了几天,家长们之间彼此熟悉,小朋友们便有了相熟的小伙伴,在这样的信任基础下,家长就更加放心自己娃跟着院子里的小朋友们玩,然而危险往往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的确,如评论中有人说,“我们小时候根本没有家长看着,一个院里小朋友到处跑着玩,都是大的让小的,哪发生过这种事儿。”
但是,我们小时候也没有电梯、汽车和高楼啊。
一个脱离了家长视线的2岁小女孩,她可能遇到的危险有很多。如果是她独自尾随其他人上了18层呢?如果她和小朋友们玩着玩着走散了,独自到了单元楼里的监控盲区呢?
从她离开监护人的视线开始,她的生命中就有各种危险如影随形。区别仅在于是否发生、如何发生。
因此,切实杜绝危险,应该是由监护人尽到完全的监护责任。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将一个2岁小孩的生命安全,赌在对其他人、环境设施、以及好运气的轻信上。
作为监护人,每时每刻,绝不要让年幼的孩子脱离你的保护。
如果不是这个小女孩,18楼护栏的血盆大口,还要张多久?
物业显然是要负侵权责任的。
一个2岁的小女孩能够一脚从护栏中踏出而从18层楼坠下,可见18层护栏根本不可能起到“护拦”的任何作用。如果18层的高楼和外界的阻隔只是几道几乎能够忽略不计的栏杆,那么这已经不是隐患,而是显患。
“如果不是2岁的小女孩,而是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就不会从护栏中跨出去”的讨论无力且苍白,我们没有必要在意外发生后反复纠结其中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概率。
二胎时代,哪个小区没有许许多多各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呢?
我们需要质问的是,作为有责任确保每一个护栏挡风玻璃完好无损的物业,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时间修补玻璃。以及,我们周围的环境中,还有哪些血盆大口,等待着给人以血和泪的教训。
家庭教育缺失,最不该缺失的是关于善的引导
恶作剧和开玩笑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不以造成他人的痛苦和难堪为目的;而后者恰恰相反。任何一个恶作剧中,都含有不善良的成分。
事件中仗着自己相对年纪大力气大个子高,明知道2岁的小女孩一个人留在电梯里会害怕、且没有能力按下电梯键,却强行把已经走出去的小女孩抱进电梯,独自关在电梯里。姑且不论他是否考虑到小女孩的安全问题,仅仅是恃强凌弱这种不良善的心态在任何年龄段都不应该被视为理所当然。
如果这个小孩耳濡目染所接受的教育是保护弱小、不能伤害别人、不能强迫和欺凌别人,那么他无论如何不会忍心将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女孩强行丢在电梯里。即便小女孩不出事,小男孩的行为也足以让人吃惊,这个小孩怎么这么坏!
5岁的小孩已经具备了区分善恶的能力,所以带着恶意恃强凌弱是他的过错;但一个5岁的小孩尚不能够全面预见一个行为有可能导致的后果,这个过错所导致的后果对他来说,也的确过于沉痛。
在我小时候,邻居家有个3岁的小男孩,他的爸爸是跑长途货运的司机,好几个月才回一次家。回家的时候给他买了一双新皮鞋作为新年礼物,他非常珍惜,欢天喜地穿着跑出去玩。结果院子里的大孩子从他脚上扒下鞋子,一直挂在树枝上,一直扔到别人家的院墙里去,小男孩赤着脚哭着回家去。同样是那个大孩子,将砖头磨成粉末,偷偷洒在别人家放在院子里的牛奶锅里。据说还有一次,他趁妹妹睡觉的时候,偷偷将她的一根辫子剪掉……
他的坏让他的脸上经常挂着彩,在父母都下班后,我们看见他被他爸爸拎着耳朵到别的小朋友家去道歉,回家去就给他一顿胖揍。
这个男孩后来是我的同桌,同学聚会的时候说起这些事儿,他自己都非常不好意思:“我小时候怎么就那么坏呢……”
然而都过去了。现在他在我们当地的一所大学里教物理。
可是这个5岁的小男孩呢?他的一个错误结束了一条2岁的生命,毁掉了一个家庭,这一切怎样成为过去呢?他永远也不可能羞涩地含笑说“我小时候怎么那么坏呢”。
背负这样沉重的阴影,他的未来又将如何呢?
我们常用“双手沾满鲜血”去形容导致他人死亡的人,可是我们真的可以这样形容一双5岁孩子的手吗?
每个熊孩子背后都站着熊家长,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长引导的失当导致孩子出现行为偏差,这已经成为共识。
育儿是个很大的话题,写上几本书也难以穷尽。但是不妨参考关于教养的诠释: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如果家长们能够以此标准言传身教,不能保证孩子一定会很杰出,但他起码不会沦为人见人烦的熊孩子。
除此之外,现代化的城市中安全隐患增多,对于孩子的安全防护教育,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注意力。我始终愿意相信,如果小男孩能够预见到将2岁女孩独自留在电梯中可能造成的危险后果,他不会那样做的。
标题党也要有底线,不要成为“熊小编”
粉丝经济时代,公众号为了提高阅读量成为“抓眼球”的标题党,这也是形势所迫,可以理解。但是即便是公众号,不是也应该承担着正确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客观报道的社会责任吗?
《熊孩子把2岁女童关进电梯,致其从18楼坠亡,监控视频让所有人怒了……》。
一起悲剧发生了,这样煽动情绪,有意将怒火全部引导小孩子身上,且不说“致其坠亡”的因素显然不光是孩子的行为,“让所有人怒了”这个“所有人”的范围是什么呢?
如果小编的价值判断就是这样,那我无话可说。但如果只是为了做爆款,还是手下留情吧。
毕竟格调和价值,情怀和品格才是一个媒体最终的生命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