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扬州,我最向往之地。很多年来,我努力了解她,只是希望当我踏足那片土地时,不要辜负她曾经的锦瑟苍凉,那些浸润于时光荒原中的美好。在我心里,她是一个饱经离乱的南方佳人,有绝世红颜,享受过最盛世的荣华,见过苍穹之下价值倾城之珍玩,又曾经沧海,这只尝试飞过沧海的蝴蝶,涅磐在生生世世轮回中。
在古诗词网上搜索描写扬州的诗句,仅直表“扬州”二字的宋朝有五百余首,唐朝的有一百余首,可见唐宋时期的扬州,曾经是何等的繁华,曾经是多少文人骚客的向往之地!
赠别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是唐朝时的扬州,豆蔻年华,春风十里。
江城子
苏轼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月花羞。捧金瓯。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这是北宋时期的扬州,翠楼东阁,烟霞晚照,美人娇羞,醉舞残阳。
小重山
元好问
醉尽春风意未阑。缠头双凤锦、觅端端。多情胡蝶送归鞍。扬州梦,芍药荐金盘。
罗幌酒醒寒。灯前朱麝浅、翠螺残。一春心事苎衣宽。青鸾客,楼外日三竿。
这是和姜夔几乎同时期,北方金朝元好问笔下的扬州,依旧是风情不减,醉意阑珊。
曾经这么美的扬州,从唐朝开始就是著名的江南胜地,每个人对扬州的印象,都是春酒美人,楼阁连云,笛管笙歌,红罗鸾梦。
唐朝的白居易、杜牧,宋朝的欧阳修、苏轼、秦观,都曾在扬州为官,或祖籍扬州。甚至宋词中有一种《扬州慢》词牌就是以扬州命名的!可见扬州在唐、宋文化中的地位。
望海潮
秦观
星分斗牛,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
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
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
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
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
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
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祖籍扬州高邮的秦观笔下的扬州,视角更高,开篇即阐述了它的地理区位,正因其水系可直抵出海口,在唐代,扬州曾是漕运中转站与水上交通枢纽,又在淮河南岸,这个位置决定了扬州的命运。
秦观生卒1049年到1100年,并未赶上北、南宋朝更迭,没有见到扬州所遭遇的两次涂炭。但这首词中明显有追忆昔日繁华之意,可见,北宋时期扬州虽繁华,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据说主要原因是瓜洲到扬州段的古运河状况越来越差。
扬州,唐高祖(公元625年)迁址今天所在地,其最繁华时期,据说是在隋唐,后又经南宋初年金人劫掠,所以宋人几百首描写扬州的诗中,南宋时期的多是怀念昔日繁华。
扬州在南宋初年,曾两度遭受金兵毁城,一次是建炎三年,即1129年。1126年,高宗赵构(当时为康王)受徽、钦宗二人委派,与金人谈判失败,1127年,徽、钦二宗为金人所俘,北宋灭亡。赵构仓皇向南出逃过淮河,短时在扬州停留,金人一路追击,赵构一路南下,这就是著名的“建炎南渡”。追踪赵构路线,所到之处金人一路烧杀劫掠。南宋过淮河后,一度想以淮河为天然屏障,企图将金兵阻断在淮河以北。而淮河南岸的扬州自然成为南宋抵御金兵的首府。这是扬州在南宋遭遇的第一次践踏。金人一直把高宗追到海上,最终因不擅海战自动撤兵,南宋才有机会收复淮河南岸大片土地。好在这里水草丰茂,流域物产丰富,加上累积多年的经济基础,我说的是制度、资源、文化、科技等综合社会能力,大力开发海上丝绸之路,南宋在短时内经济迅速恢复,再次创造出南宋的繁荣。
然而,绍兴三十一年(1161),在南宋称臣纳贡多年,抗金名将岳飞被陷害致死后,金兵撕毁和平协议,再次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作为门户首当其冲,遭遇破城,生灵涂炭!但此次金军南下最终为南宋所败,扬州再次回到南宋手中。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此后两国边境虽有过几十年相对和平的时期,但扬州的政治地位已由经济重镇转变为南宋的北方边防重镇,军事地位上升,经济地位下降。
这是1176年,南宋中期金人两次毁城后,金兵践踏过的扬州,废池乔木,冷月空城,大伤元气。
直到1234年蒙古灭掉金朝最后一位皇帝,唇亡齿寒,南宋的门户直接对镇元军铁骑。南宋依旧延续对金政策,以称臣纳贡换取两国和平共处,早期蒙古并未动南宋,南宋以为元朝视其为友,实际上是蒙古想先征服军事力量更加强大的西亚。直到1271年,此时已是忽必烈时代,元朝政权正式确立,蒙古军队完成了平定西亚、东欧,内部政治体系建立等一系列安邦举措,国内政局稳定,着意大力发展经济的条件均已成熟,而南宋所辖的广袤南方湖河江川,正是忽必烈需要的富裕粮仓,忽必烈决定起兵灭宋。1275年,元与南宋对垒扬州,同年扬州失守,1276年铁木真设置扬州大都督府,拆除城墙大举毁城。这一举动大概是和马上民族长年生活在草原,喜欢视野开阔无阻,且易于出兵有关系吧!
后世元、明、清各朝扬州又多次遭遇战乱,1645年甚至被清军屠城。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扬州,是几经损毁、重建的扬州。尘满面,鬓如霜!
最后来看一下唐初张若虚笔下的扬州,著名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春江花月夜》,据说是张若虚在扬州郊外春季观潮时有感而做。春江月夜,天水相接,烟波千里,滟滟春潮。
(图片来自网络)
2017.12.1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