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062536/d500b9ce4b843dc4.jpg)
书封上的有一句话,说“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这句话很容易被误解为被别人讨厌就是自由,很明显,这是不符合逻辑关系的。《被讨厌的勇气》里所描写的悦纳自己、不在乎人际关系、对别人有贡献的理想型人格总是会让我在不经意间就想起由北川景子主演的电视剧《卖房子的女人》中的女主角三轩家,我曾经对这一脸角色表示喜欢和羡慕。在剧中,三轩家有过无家可归的时候,但她选择将自己悲伤的情感完全忽视,即便是在别人同情她之时,她也无动于衷,在家政和料理课上,她做出了美味的食物,只能独自品尝,她却能够无视别人的目光,自顾自地吃完。在买卖房子、成交生意的过程中她始终把对方的需求和目的放在第一位以达到人人满意的结果。而这些成就不是她卑躬屈膝,委屈求全的结果,换而言之,都是她付出了被讨厌的勇气得来的成果。
回到本书中,作者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等学生辩论为模板创造了“哲人”和“青年”两个不同的形象,一个博学深思、回答问题,一个迷茫疑惑、提出问题,书的内容是根据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阐述的思想进行了灵活的转化,对人生的工作、恋爱等关系有指导作用。其中有些是在近些年听来已经不算新鲜的论调了,即是摆脱他人的期待,寻找自身的价值。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哲人”所说的某些话是太过于自私了,譬如对于家庭内部出现的问题,先是冷静地去思考出现的问题是谁的人生课题,若是自己的就不遗余力地去直接面对,若是父母或是孩子的就留给他们自己去解决,自己只要在一旁给予些许必要的援助就可以了。这在东方国家是不可理喻的,但是仔细想来,也唯有在东方国家才会产生这样的思想。禁锢住我们的不仅仅是眼前的问题,在之前有人与我们面临过一样的问题,在之后也会有人面临跟我们一样的问题,学业、工作、结婚,人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就算是没有按部就班、中间的有一道步骤出现了差错,也会有先来者给出另外的路去走。这就是我们的“人生线”。
可作者偏偏打破了这种宿命论式的思想,他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犹记得在乔布斯那一篇著名的演讲中也提到过说,我们生活的时候是一个一个点,当我们回首往昔,会发现那些点都连成了线。两者说法不同,意思却是一样的。我们的“现在”会造就我们以后蓦然回首时看到的人生。
“等级”在社会之中或者显性或者隐性地存在着,因为它,也发生了许多的问题。但是,“等级”始终没有变化,公司里、学校里,甚至是在家庭里,很少有人会想要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更多的是想要抓住掌控权,往往正因如此,人生才变得更复杂、更难控制。
沿用了阿德勒的“结果论”,摒弃弗洛伊德的“归因论”,这样的设定很令人耳目一新。若是将心理的创伤忘记,若是将自己每一个时刻都作为一个崭新的人来对待,生活必然是会发生改变的。
所谓的自由不就是要挣脱枷锁么,要有独立的意识和能力,要能和社会上的其他个体平等而和谐地共处,如此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