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作者: 天凉好个夏 | 来源:发表于2019-02-12 18:37 被阅读0次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

其实把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听闻获得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学知,有远见,但只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实学。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亦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的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只会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无有成就。

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做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关文章

  • 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

  • 人贵于行之

    文/芬芳又暖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保尔·柯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

  • 知行中发现自我矛盾点

    敏于知,健于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为明朝最著名得心学家(哲学家)王守仁即阳明先生提出来的.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

  • 《君子贵慎独》中的自律方法

    原文:凡人善恶,形于言,发于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于心,起于虑,鬼神已得而知之,故君子贵于慎独。 作者:程颐,字正...

  • 万化归一白话化书之96—100

    白话化书之96:礼道 原文 礼道 礼贵于盛,俭贵于不盛;礼贵于备,俭贵于不备;礼贵于簪绂,俭贵于布素;礼贵于炳焕,...

  • 秦时明月征文作品      《医者入世》

    (我只是搬运工,复制于微信秦时明月公众号) 《医者入世》月光下的雾凌花 梗概: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简介:...

  • 力量

    我曾惊叹于 它小小的躯壳下, 竟蕴藏着如此大的力量, 顽强地朝着目标前行。 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 真正触动内心的...

  • 第6天~《传习录》书评3

    知行合一 朱熹是这样看知和行的:“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阳明则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

  • 思想荧光——“博达讲坛”

    ★ 自悟之得: 学者之贵,贵在博学、明辨、慎思、笃行。 凡人之贵,既贵于躬行,亦贵有思想。凡人之思,固...

  • 思想荧光——“课程超市”

    ★ 自悟之得: 学者之贵,贵在博学、明辨、慎思、笃行。 凡人之贵,既贵于躬行,亦贵有思想。凡人之思,固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ok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