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我同事为了孩子,把200平大豪宅换成70平学区房

我同事为了孩子,把200平大豪宅换成70平学区房

作者: 筱茧_ | 来源:发表于2018-05-07 11:30 被阅读35次
    图:南瓜酱

    01

    同事瑜姐比我高一级,最近她在考虑换房,想把手里一套200平的大豪宅,换成70平的学区房小两居。

    她的儿子才二年级,但在她看来这事迫在眉睫:

    如果把幼儿园当做人生的起跑线,那小升初就相当于半程发力,是你咸鱼翻身的唯一机会。

    瑜姐说自己这是长短跑结合手段,跑过比赛的都知道,短跑,最重要的是起跑,起跑一旦出错,之后很难反超,而长跑,全程都要注意,注意呼吸节奏,注意体力分配,注意身体状况。

    孩子这一辈子,最终的结果很难预料,但每个阶段都应该卯足劲,争取领先,最终的胜算就会变大。

    还是拿赛跑作比喻,有人认为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这样的:

    孩子不用追着别人跑,也不用被别人撵着跑。就自己随便瞎跑,想跑多快跑多快,想跑多慢跑多慢,过程很开心,没事扭头看看周围,他在人群中的位置还挺靠前。

    但这种理想状态太难把握了,美国物理学会院士巴拉巴西在《爆发》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行为的93%是可以预测的,而剩下的那7%无法预测的人则改变了世界

    在可预测的93%里进行人为干预,比等待那7%的奇迹翻盘出现,胜算高太多,毕竟我们输不起。


    02

    我们办公室,在教育方面的认知,从来没人会甘于落后。

    在家庭教育的军备竞赛中,我们对于现代教育分层有简单的共识,那就是教育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1.贫民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具,以找工作为目的。

    2.中产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艺品,以提升个人价值为目的。

    3.上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主人翁,以欣赏、选择和改变周围世界为目的。

    现代流水线式的教育只能把人送到第一层,想要进入第二层,家长必须出力,然后你还得去最高层,这几乎是整个家庭的家庭的事业。

    为了奔向最终目标,一个办公室都在不同阶段做出最大付出,并且形成了给孩子报补习班、忙孩子小升初、帮孩子出国留学这三级教育段位……

    自己没有天赋、资源,但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出落成全能的“英雄”。

    我家孩子小,所以我属于给孩子报补习班这一级,整天跟同事讨论哪个兴趣班更有意义,哪个补习班的老师更有资历。

    其实我们的孩子没到升学的年纪,但现实的情况你懂的:

    “落后就要挨打”、“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读了什么学校决定了你孩子的格局”……

    这波操作有多复杂,当过爸妈的都知道吧,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首先得和孩子达成协议,让大家的终极目标达成一致,否则就很尴尬了,一个典型的现实场景是:

    孩子想玩,家长强迫孩子学习,日复一日吵架,其中可能还夹杂着各种投资失败,比如花了好多钱报学习班、买钢琴,最后在分歧中,钱都打了水漂。

    当然有人会说,“一出生就开始与人比较实在可悲”,但这样太消极了,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愿景,进而没有动力发展核心竞争力,丧失市场地位。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难免进入市场,一昧回避竞争,或许是在掩耳盗铃。

    罗胖说曾经说过:“超越阶层的方法是提升自己的认知,然后做个英雄。”


    图: 视觉中国

    03

    泡芙妈是我们当中最高级的家长,她面临的问题,是怎样让孩子出国留学。

    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说过:

    面对经济资本和社会权力,文凭虽然只是“一个日渐疲软的通货”,但是中国中产阶级孩子除了拼高考,还有什么路可走?

    泡芙妈给出了一个完美答案:让孩子上国际班,直奔世界著名大学。

    泡芙妈说了,她不想让孩子成为应试教育的考试机器,在有可能跳出这个围城的时候,就要及早准备跳出去。

    踮起脚尖,去够到那些最优质而稀缺的教育资源,才能让孩子成为人生赢家。

    教育问题真是谁都不饶,富人穷人都心焦。

    做父母这种事情又没有一回生,二回熟一说,我们本身自己就都各有职场危机、婚姻困境、金钱需求等现实问题,还要在教育上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负重前行。

    这就是我们办公室,甚至各位家长们要面临的人生难题。 

    至于有些家长还是高喊的“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相信我,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已经占领教育资源高地的,就是只是嘴上说说而已的,他们扭头还是该给孩子报班报班,改催孩子做题做题,私底下的小算盘说不准打得比我们还精。

    当然,不顾实际盲目跟风是另一回事,不仅毁了自己前半生,还毁了孩子的童年。

    给孩子的人生提前排队取号重大,需谨慎。


    04

    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们,你们的思维、认知高下,直接导致了孩子未来不同的走向。

    朋友上周末去看电影,在大厅看到了一起小纷争。

    一位爸爸说女儿还没到1.3米,不用买票,售票员目测小女孩已超过购票限高,建议去量身高再定夺。

    孩子往那一站,果然超高了,但是孩子爸爸并不服软说:“鞋子高,脱了鞋量应该不会超。”

    售票员愣住了,说:“不都是穿着鞋量身高吗?公共场合呢。”

    爸爸仍不依不饶,拉着女儿让她脱鞋。

    在一群人的围观下,女孩极不情愿地脱了鞋,一量还是超了2厘米,父亲这才极不情愿地走向前台,而小女孩在一边用力眨着双眼,强忍着眼泪穿上鞋。

    很难想象一个穿着得体的父亲为了一张20块的票强词夺理,不顾公众形象让孩子在大庭广众下伤了自尊,连买个票都想蒙混过关、贪点小便宜的父亲能教育好孩子吗?

    好多家长以为这都是细节,并不在意,殊不知,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从点滴积累起来的

    更何况长此以往,父母自己本身的处事方式会导致越来越多方面的忽视和不在意,这个后果是很严重的。

    别的家长在为孩子的未来攻城掠地的时候你在为逃20块的儿童票斤斤计较,别的家长在为孩子的学校盘算换房的时候你却已经放弃孩子的课外生活美其名曰:给他更多的成长自由……

    不同家庭背景为孩子提供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差距越来越大,各方合力使得精英家庭的孩子在人生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展现出超凡的优势,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孩子和他们的孩子的优势会差多少呢?

    从长远看,这些从小习得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是另一种形式的阶层固化

    相似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那些你根本不在意的细节正在 “迫害”你的下一代。

    而你,你明明不太差钱,却像上面那个爸爸那样,输在了观念认知上,可怜又可气。

    图:paco_Yao

    05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句话出自《圣经·马太福音》25章29节,后人以此为典故,归纳了“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马太效应是世间最冰冷的规则,却又无处不在,在教育中也从未缺席。

    网红国博男神河森堡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事,说是国家博物馆应上级部门要求,负责给北京市的中学生上课外历史课。

    有一次,北京东郊的某个中学来国博上课,迟到了一个小时,到达之后老师竟然要求提前一个小时返校,问及原因,这学校老师竟然说:

    学校订了营养餐,送餐公司如果多等一些时间是要多收费的,我们必须得按时赶回去吃营养餐。

    这样,学生只剩下20分钟时间参观学习,而正常学校的参观时间是2个小时20分钟。

    在“按时吃营养餐”和“到国家博物馆上专题课”之间,这个学校认为前者要比后者有价值得多。

    在教学过程,这个学校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表达能力上也显示出非常糟糕的情况。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东四附近的某著名重点小学,这些学生来国博纯粹是出于自愿。

    河森堡给这些学生上课的时候问到:“小朋友们,北宋之后是哪个朝代呀?”

    他希望他们说南宋,进而引出岳飞抗金的故事。

    结果有一个小朋友说:“伪楚。”

    这可以算学术水平了啊,“伪楚”是当时女真人建立的一个傀儡政权,因为存续时间太短且没有合法性,在历史中几乎没有存在感。

    之后的其他表现,也显示出这群五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的知识储备、眼界、表达能力全面碾压之前的那所中学初二的学生。

    这世上最可怕的分化,恐怕就是教育分化了。

    现代社会很多精细的、有品味和深度的活动,很多都脱胎于人类基因中求得族群生存和延续的需求。

    深处高墙之内的人为了自己族群、阶层的发展,必然想要高墙永远铸就,隔绝墙外之人分享利润与好处。

    教育就是个强大的壁垒,“精英”和“底层”教育天差地别,而你分了哪杯羹,是在墙外还是墙内呢?

    ------

    作者:筱茧 转载请私信 感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同事为了孩子,把200平大豪宅换成70平学区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sm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