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师言师语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作者: 仁则 | 来源:发表于2019-08-20 20:13 被阅读0次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 《写作通论》学习笔记

      《写作通论》“主题”这一章的学习,提炼的主要内容是这几个方面:

    一,要对主题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二,主题的提炼

    三,对主题的要求

      读后,深感“主题”这部分内容于学习写作太重要了。

一,要对主题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主题是什么?“主题就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部文章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的意见或中心思想”。

      “主题”在不同的文体里的称谓略有区别:在一般记叙文中,人们惯常使用“中心思想”或“中心意思”这样的术语;在论说文中,人们又习惯用“基本观点”或“中心论点”这样的称谓;而文学创作作品,最常用的是“主题”或“主题思想”。虽然称谓不一样,精神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作品思想性的体现,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

      刘锡庆教授认为,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

    他说:“文章的‘主题’,就恰如人的 ‘灵魂’,那样重要,那样须臾不可游离。所谓‘意者一身之主也’,(明·黄子肃《诗法》)说的正是这个意思。事实上,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其衡量的关键,主要就是它的主题如何,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思想意义强不强?指导作用大不大?而别的东西,如材料、结构、语言、表达等等,都不能作为衡量一篇文章好坏、高下的主要尺度。这些东西,都是受主题所制约,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可以说,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的文章,作为一种‘言志’、‘载道’的工具,主题的‘一身之主’的地位,‘主脑’‘灵魂’的地位,是不可移易的!”他借用刘禹锡《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形象的比喻,“文章的主题恰如山中之‘仙’,水中之‘龙’。离开它文章就会黯然失神;有了它文章才能神采流动。”

    接着,刘教授讲,主题又是文章的“统帅”。

      一篇文章,从构思开始,材料的取舍,结构如何措置,语言如何遣用,以致标题如何拟定,全都要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加以确定。

      这里,列举了苏东坡等大家的相关论述。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

    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词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阛阓(huan hui 街市),纷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

    ---- 杜牧《答庄充书》,《樊川文集》

      杜牧在这里打了一个比喻,他认为写文章假如主题不事先确立,光在那里搬弄词句,雕琢文采,“绕前捧后”说个不停,则说的越多越乱,就好像到了一个闹市,乱糟糟的谁也不认识,天一黑就散了,没有什么收获。多么形象的比喻。

      清代袁枚有一段话也十分的形象,“意似主人,辞如奴婢。主弱奴强,呼之不至。穿贯无绳,散钱委地。开千枝花,一本所系。”(《续诗品·崇意》)

      主题就是这样,像一棵树的主枝干,像穿着铜钱的绳儿,是统领文章的灵魂和统帅。

      这段内容的学习于我意义重大,日后写文章似乎有了主心骨,可谓“纲举目张”,一定从确立主题入手。

      二,主题的提炼

      如何确立一篇文章的主题呢?刘锡庆教授强调,要从“主题”自身的规律中寻求答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主题有其客观性,它是全部材料思想意义的集中概括。

      以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作者长期生活在部队,在大量的材料积累的基础上,对材料所显示出来的“思想意义”做了正确的概括。这个主题的提炼是源于生活的,是全部材料中“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东西。“所谓‘提炼’主题,就是这种从材料中‘造’和‘引’出结论的本领,亦即综合、概括全部材料思想意义的本领”。也可以说:材料,和题目有关的全部材料是提炼主题的基础和依据,所以,“从根本上说,材料对主题的提炼起着制约、规定的作用”。

      第二,主题同时又具有主观性,作者的思想、世界观对于主题提炼起着重要的“烛照”的作用。

      刘锡庆教授说:“文章的主题虽然源于现实生活,产生于全部材料之中,但它的形成又自始至终地受着作者思想感情及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主题,准确地说,它是现实生活和作者心灵相撞击的产物,是客观事物和作者思想感情相感应的结果”。

      这里说到,同样是“人力车夫”这个题材,胡适、沈尹默、鲁迅三个人都写过,主题的高下很不一样。由此可以看到,“一篇文章(或作品)主题所能达到的高度,一般来说,都是和作者在哲学思想亦即世界观上所实际达到的高度相一致的”。

      第三,主题具有它的的观念性。“是作者对现实生活、客观事物有感性认识而通往理性认识的那一‘飞跃’的产物。没有对事物的深刻的、完整的、内部规律的认识,就没有主题”。

      刘锡庆教授以贺敬之创作《白毛女》为例,从以“破除迷信”为主题,后又感到不够深刻,可以再加上“反封建”,但是经过反复的研究讨论,最后提炼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样一个控诉旧社会,歌颂新社会的主题,在夺取民主革命最后胜利的过程中,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巨大作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实践论》

      这里讲的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是很精辟的,其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十六个字是这一科学方法的精髓,指导我们提炼主题的正确途径。

      第四,主题具有它的时代性。“任何一个思想或观念都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超时代’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曾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无一不体现着这个真理。人们通常所说的“永恒的主题”,比如‘生’‘死’‘爱情’等,也无一例外地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以上四点是主题提炼应当遵循的。

      三,对主题的要求

      对主题的要求是很明确的,概括起来是三点:深刻,新颖,集中。

      先说“深刻”。

      深刻是在“正确”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的要求。 “深刻”就是:“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你在生活中没有深入的感受,没有透辟的认识,没有独到的见地,总之,你没有高人一筹的东西,无所发现,无所前进(哪怕只是前进半步),那就很难谈得上什么‘深刻’了”。

      确实,我们能从那些艺术大师们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们“入木三分”的深刻,他们比一般人观察的细,研究得深,琢磨的透。古人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 真可谓“三番五次”之后,有了认识逐步深化、主题渐次深刻的思维过程,才能把主题确立起来,这是符合写作的通常规律的。

      次说“新颖”。

      这也是对主题的基本要求。郑板桥写有一副楹联,说的是写文章要“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红”。前句涉及的是剪材和布局问题,后一句讲的就是文章立意的“新颖”。刘锡庆教授说:“‘领异标新二月花’的主张,是非常正确、很有见地的艺术主张,是‘写作学’中的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

      主题的新颖,和选择主题的“角度”很有关系。如苏东坡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事物,观察的方位、角度一变,即落脚点一变,它就会呈现一种不一样的面貌。“真是移步换形,气象万千,各臻其妙”。刘锡庆教授说:“你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开掘事物的‘一面’,寻找它的特点,就能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新颖主题”。

      再说“集中”。

      就是说主题必须明确、单一。“一篇文章的每句话,每段话,都是有其‘思想’的,所以说应该丰满,但主题却只能有一个,它要统率其它那些思想,驾驭其它那些思想,把它们都管束和笼罩起来”。

      书中引了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的话,“需要注意的是,写‘什么’这件事必须十分明确、一丝不苟地做出决定;第二点,在一篇作品里,写‘什么’必须是独一无二,高度的集中。有一些文章,当我们读了它以后只觉得朦朦胧胧如坠五里雾中,不知其所云;还有些作品,它的要点此起彼伏,看不出作者的致力点何在。他究竟想说些什么?使人觉得混淆不清。这只能证明作者对上述两点没有搞清楚”。

      关于主题的三点要求,看似简单,实则每一点都非常重要,也是每一位想写出好文章的写作者不容忽视的。

      “主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我们对主题的重要性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同时必须明确对主题的要求是什么,并且在提炼主题上下功夫。收获颇丰。

      学中写,写中学,其乐无穷。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ym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