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是文章的核心,是作者通过文章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以意为主”的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主题的形成过程。深化认识,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深意的主题。提炼主题要求做到鲜明、集中、深刻、新颖,这是提炼主题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从写作实践看,主题的性质比较复杂,有的文章主题关涉到思想意义和观点、评价;有的在于告知内容主体;有的只是流露出一片真情、一份美感、一番情趣。因此,不能简单地理解主题的内涵。如果我们用概括的语言表述,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具体材料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或内容主体。
主题的作用
评价一篇文章的价值高低,关键是看主题是否正确、深刻,是否导向对路、有社会教育意义。因此,比起构成文章的其他几个要素,如结构、材料和语言等,主题是重中之重。这就决定了主题必须贯穿文章的始终,无论是事件的变化发展、情节的描述、人物的活动、场景的描写,或者是论点的提出、论据的确立、论证的过程等,都要受主题的制约,直接或间接地为表现主题服务,体现其灵魂的地位。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说,一篇文章从结构布局、材料取舍、表达方式的运用,直到遣词造句,最后修改润色,标题的确立,统统都要在这个“帅”的统领之下。这就是说,这些文章要素如何取舍、运用,都要考虑表现主题的需要。选用材料无所依从,必定失去凝聚力和表现力;外部形态的结构骨架脱离了主题的控制,一个和谐、有序的结构形式就七零八落了;表达方式的选择无所适从,则容易错位;言辞文采造成杂乱流失,“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杜牧《答庄充书》)。因此,写文章首先要维护主题的“灵魂地位”,充分发挥主题的“统帅”作用,使写成的文章成为一个协调的、纲举目张的整体。
主题的形成
主题的形成过程,始终伴随着作者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过程,也是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感受的结果,而且它的形成也要经过从朦胧到清晰再到深化的过程。主题的具体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主题从作者的生活实践中获得
主题来自生活实践。它是作者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对多种多样的事物和现象有所发现,有所触动,从而唤起某种强烈的感情,或者产生某种比较深刻的认识。秦牧在《长河浪花集》的序言里说:“我所写的东西,都是曾经使我激动、感奋、欢乐、忿恨或者思索、寻味的事情。”这种感情和认识,就激发了作者的写作欲望,促使作者将感受深刻的生活素材进行反复分析归纳,梳理提炼,逐步形成一种明确的思想,主题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丰富的材料积累和深刻的生活感受,是主题形成的前提。只有作者受到某一事物的触发,豁然开朗,眼前一亮,一个明确的主题就形成了。
通常主题是作者有长期社会实践的感受和体会,经过反复酝酿而获得,是水到渠成的,不一定非要找到顿悟的突破口。有大量素材的积累和认识的发展,主题思想就会一步步成熟起来,明朗起来。
二、主题从作者的采访、调查中产生
新闻性文体的作品,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主题的形成不直接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而是来自间接的具体的写作任务。带着这一任务深入采访,将搜集到的大量材料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分析、筛选,将最初比较笼统、模糊的主题,逐步形成鲜明、清晰的主题。有的实地采访受历史或地域的局限,不能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但是可以查阅历史材料,跑图书馆、档案馆,同样可以形成有血有肉的主题。
除了新闻性文体的文章外,评论、学术论文、工作总结、调查报告等主题,却是在调查采访一手材料和查阅二手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
主题的提炼
文章的主题形成、确立以后,还要进入一个反复提炼的过程。陆机在《文赋》中特别指出写作常犯的一个毛病是“意不称物”,是说已经确立的主题不能正确地、深刻地表现客观事物,这就意味着还有待不断地深化和提高,需要在提炼上下一番工夫。提炼,就是要求作者对搜集来的材料反复研究,深化认识,从中提取出精彩的有深意的材料和思想,表现深刻而又感人的主题。这个提炼的过程也是作者酝酿构思、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提炼主题的成功,可以直接加深文章的思想意义。许多好的文章经作者精心提炼主题,借物咏怀,寓意深远。
怎样进行有效的提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占有丰富的材料
占有丰富的材料是提炼主题的基础。当作者感到搜集到的材料既丰富而又全面时,经过分析、取舍,了解其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才有可能提炼出正确的主题。主题必须从材料中来,材料也要依据主题来组织,二者密不可分。从提炼的角度看,主题是对全部材料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有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提炼出什么样的主题,材料对主题有客观的制约性。为此,作者首先要尽一切可能去搜集有关材料,多多益善,了解它丰富的思想内涵,把握其社会意义和价值,从而对主题作出正确的概括。
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
掌握全部的写作材料,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提炼出思想观点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的主题。选取什么样的材料,作者要经过考虑,带有主观的感情和评价,必然要受到作者世界观的支配。人们的世界观不同,对同样的材料,认识也就迥然不同,提炼出来的主题岂能一样呢?鲁迅说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就是说什么样的世界观决定着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和主题的思想倾向。
同样的题材,也因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对景色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提炼出的主题也千差万别。
今天我们处在发展变革、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时代,要求我们的作者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写出时代的最强音,用多彩的笔墨努力表现新人、新事、大爱、大美,起到鼓舞精神、提升思想的作用。时代的重任,要求作者不断锤炼自己的思想,用科学的发展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提炼的主题才有时代性、科学性,才是正确的、深刻的,才能产生强烈的社会效果。
三、揭示事物的本质
客观事物内蕴丰富而又错综复杂,事物的本质常常被一些杂乱的表象所掩盖。能不能透过种种表象发掘出事物的本质,这关系到能否提炼出比较深刻的主题来。正如元代陈绎曾说的:“戴师初先生曰‘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由“陈言”进而到“正语”,还是失之肤浅,流于一般化,再进一层开掘才能触及到事物的内部规律,揭示出事物的“精意”,即内在的本质。这三“番”步步深入,反映了作者认识的深化过程,也是发掘主题所体现的本质意义的过程。这个逐步发掘的过程,要做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的那样:“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有这一番工夫,思想才能升华,才能捕捉到反映事物本质的主题。
四、选择新的视角
主题的提炼还有一个视角的问题。选取的材料相同,如果观察和认识的角度不一样,表现出来的主 题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尽量寻求材料自身的特点,抓住事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角度,才能提炼出有新意的主题。角度要新,新的角度能打开我们的视野,发现材料的特征和新的内涵,并把它同现实的需求、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的东西结合起来,表达自己对事物从新角度获得的感受和认识。这样提炼出来的主题才可能有独特性和新颖性,增强文章的社会效果。
提炼主题的要求
主题的提炼影响着文章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一篇优秀的文章,其主题的确立和表现是比较完美的,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构成特定的主题思想。它支配着写作的全过程,是写作的重要环节。
成功的主题提炼,首先要以正确为原则。即提炼出来的主题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流,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体现时代的精神,激励人们开拓进取、奋发向上。这样的主题才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审美价值。这是提炼主题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在主题正确的前提下,还应力求主题的鲜明、集中、深刻、新颖。
一、鲜明
主题提炼鲜明,是指表现主题时爱憎的感情、赞成或反对的立场,不能含糊不清,也不能模棱两可,一定要旗帜鲜明地亮出来。特别是议论性的文章,其中心论点,也就是主题思想,必须十分鲜明,一目了然。
有的文学作品的主题并不是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而是比较含蓄、巧妙地隐藏在情节之中和字里行间。这种含蓄的表现不会冲淡或模糊主题的鲜明性,相反,通过读者的分析、领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会更深刻。
二、集中
主题统领全文,不宜过宽,不能分散,要求集中。这就是古人提倡的“立意要纯”,即只能有一个中心。主题单纯了,才能突出而鲜明,不会枝乱叶蔓。
主题杂乱,则易顾此失彼;主题单薄,则会失之浅薄。一篇文章形成不了一个聚焦点,说不清楚主题表达的思想,又如何让读者准确把握全文的中心呢?
三、深刻
提炼的主题要达到一定的深度是不容易的。这意味着文章的主题能挖掘出事物的“至理”,反映出事物的客观规律,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感人肺腑的思想,这才称得上炼意深刻。
主题提炼的深度与作者对现实生活认识的深度是密不可分的。唐代李翱在《答朱载言书》中说:“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只有认识深刻,方能立意高远,并直接影响整篇文章的说理、气势和表达。这就要求作者写作时提炼出蕴涵思想意义的材料,概括出颇有独到见解的主题。这样的文章精义内含,意蕴深邃,有相当的分量,能保持住不衰的生命力。
四、新颖
提炼主题要出新,就是作者对事物和周围世界的认识、感受,不人云亦云,而是新颖、独到,让人读后眼睛为之一亮,心头为之一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