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接到数个老反流病患者的咨询,很多人与食管炎都是十几年的抗争史。不出意外有大半都发展到了Barrett食管的阶段。即使它曾有全称叫溃疡伴食管炎综合征。可我们仍然更习惯叫它巴雷特食管,或是B型食管炎。
一般提到胃食管反流病,我们是非常不喜欢讲到巴雷特的,虽然它也属于食管炎,却又不得不单独令人单独提起。因为很多人知道它,其实是它恐怖的代号——食管腺癌癌前病变。
但别急着恐慌,据西方的权威数据显示,虽然他是癌前病变,但食管癌每年的真正癌变率也不过区区千分之一。壁昱堂的消化老师要求小编一定要解释的是,这千分之一,只得可不是每一千个健康人就癌变,而是已经患了巴雷特食管的朋友们,每年的癌变率是千分之一。许多西医消化专家推荐巴雷特食管患者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也就是你们常吃的,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等等抑酸药物的原因,就是能减少巴雷特食管转变为食管癌的可能性,没错,是从千分之一再来减少。
那真正的癌变率不高,那巴雷特食管就不恐怖吗?恰恰相反。患了食管反流一定会影响寿命,很多患者还没等得上食管腺癌,就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并发症就去世了。
最简单的道理,胃溃疡是不是就比慢性胃炎讨厌的多?胃溃疡患者又有几个是因为患上胃癌去世的呢?因为胃内有丰富的血管,溃疡面出血或穿孔,不论是失血还是腹腔感染,都会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巴雷特食管呢,那可是溃疡伴食管炎综合征!食管和胃有一点倒是很相似的,那就是本身及周围都覆盖了超丰富的血管。
何况,食管段还是在胸腔内的,一旦出血、破裂或感染,造成的危害比起腹腔内的胃出血造成的器官损伤,只多不少。
再加上食管本身就有三处生理性的狭窄。而巴特雷食管的患者呢?通过病理检查则发现,他们食管下段的粘膜,本应保持的复层鳞状上皮,却被替换成了胃里才应该有的柱状细胞。这才是它能被称为癌前病变的原因。
原本应处在幽门部位,可由括约肌控制的第三处生理狭窄,并不会完全消失。反而会因新的两种细胞交界处上移,滋生不典型增生,产生病理性的食管狭窄。胃里酸不断烫胸腔内的食管下段,上端的食物还卡着吃不下。就是很多食管炎患者感觉胸闷胸痛,食物咽下困难等症状的原因,也是老患者们最大的痛苦。
这么一讲,是不是觉得对B型食管炎的了解直观多了。但笔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些科学的数据却几乎都是来自西方国家的研究。
可是为什么中国人研究的这么少?!不是中国研究能力不行!是因为在反流病这件事上,是西方人的发病率远远大于东方人。
2014年的时候就曾经出过一个新闻,就是一向以健康形象示人的,时值美国总统的奥巴马,由于食管反流病就医的消息。在那段时间,我们消化科业内还诞生了一个新词,叫“奥巴马体质”。
反而就是近数十年,随着中国人饮食、习惯和就医等等越来越西化。这个病的发病率才逐年上升的。任何想反驳的朋友,可以随便去查来自于所有西医的官方平台的资料,就能知道,几乎以每年10%增长的患病率有多可怕。
而许多人对中医的印象还仅仅来自于电视剧呈现给大众的切脉,熬药等印象当中。却不知道,祖国各地的规范化的中医院校,没有一个不是把西医的病理、药理、解剖、诊断全学了一通才能毕业走出来的。可以说,去国医堂来挑人,只要不是七八十岁建国前出生的老大夫坐诊,大家西医基础都不差。可是靠着批判“中医不科学”迅速在中国“发扬光大”的西医,又对中医药了解多少呢?
2015年因发现了青蒿素治疟原理就获得了诺贝尔生命科学奖的屠哟哟,就曾说过,“西医是明明白白的让人死,而很多看中医则是迷迷糊糊的让人活...”
笔者个人是十分赞赏她的,因为她没有忘本,青蒿只不过是众多常见的中草药中的一味而已,她的成就固然与她的天分努力有关,她更是站在了中医这个流传了千年的巨人的肩膀上。
壁昱堂的食管茶也是这样。中医古来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同时,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在坚持分取九州地道药材基础上,既采取了水飞古法炮制,又结合了国际领先的超微细胞壁破解技术,可以将菊苣葛根代茶饮组方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充分的提取,使患者避免了熬药的复杂,也可以像喝茶一样喝药。学习西医方法,经过实验室的各种数据采集而修改配比,保证了效果,又使其像食物一样安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