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古时县名称“朐忍”
云阳旧县城云阳之境,古名挺怪也挺有趣儿,竟然叫“朐忍”。
查名称缘由,知朐忍即“蚯蚓也,古谓朐忍,又谓曲蟮。”阚骃《十三州志》云:“其地下湿,多朐忍虫,因以名县。”
云阳之境,秦灭巴国置巴郡,在此建县,县名便称“朐忍”。朐忍县的存在之实证,乃考古发现的景云碑:由朐忍令雍陟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年)主持立石,追颂永元十五年(103年)去世的前贤景云之德政。景云,字叔于。传系先秦楚王室后裔,其家族辗转迁徙,最终重归蜀地。景云执掌朐忍县期间清明公正,深受百姓爱戴。
朐忍县令景云碑东汉、三国、南北朝时期,隶属关系多变,朐忍县名未变。周天和三年,更名为“云安”。
隋朝隶属亦多变,先隶信州,后隶巴东郡。
唐代,先复隶信州,又改隶夔州,再废夔州置云安郡,复废云安郡再隶夔州;最后在云安盐场设云安监。
云阳:云安镇全景宋代,始置云安军,领云安县、云安监;后撤云安监,置安义县;再撤安义县,并入云安县。
元朝,复置云安军;后军改州,名"云阳州",属夔州路。
明代,州隶夔府;后州降为县,始为"云阳县"。以地两山夹江,四时多云,而邑当山水之阳,故名云阳。先属夔州;复隶重庆府;再属夔州府。
清朝,沿袭明制。
云阳:磐石城云阳有磐石城,又名大石城、磨盘寨:位于云阳新县城(双江镇)之巅,形如巨大磨盘,故名。 扩建于宋,完备于明清两代。清《云阳县志》云:"盘石城者,夔门之砥柱,东川之保障也"。
磐石城四面绝壁,垂直高30一50米,其上平夷,总面积约3.5公顷。前后仅两寨门。历史故事很多:最精彩的故事发生在南宋,四川统帅余阶之邹将吕师夔,遵命率兵抗元据此坚守30了多年。
元代寨上建昙华寺。明代向化侯谭谊占据此城,抵抗张献忠入川。
磐石城一角清乾隆年间,此境成为涂氏私寨。大力扩修寨墙寨门,增设枪眼、炮洞。选低洼处修筑塘库数座,建房数百间,将涂姓人家全部迁至寨上居住。
抗战时期,海军部在磐石城下构筑工事,成为"江防要塞"。
龙脊石云阳古有龙脊石,位于江心长200余米,宽10多米的砂岩石梁。每年冬春枯水季节露出水面,一般年份中部潜于江心,形成东西两岛,水位十分低下时,两岛成一片 。宛如一条白龙潜于长江,故名龙脊石,又称龙潜石。
《云阳县志》载:"这里自古为春游胜地",每年春上,在龙脊石上宴游赋诗,占卜丰歉,十分热闹。因此,龙脊石上古诗文题刻极为丰富,有自北宋元三年(1088年)以来的各代石刻题记170余处,其中含53个枯水年份的68段水文石刻题记。石刻大字如斗,小字如粟,篆、隶、楷、草,样样俱全。"古渝之义熙,涪陵之石鱼,云阳之龙脊石,虽地各异,然意皆同"。
三峡水库蓄水前,龙脊石题刻被“克隆”移至岸上。
新县城:登云梯云阳新县城有“登云梯”。
梯道起于长江边的滨江大道,止于新县城至高点磐石城下,全长1388米、宽30米、共1975级,垂直高度达200多米,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梯"。
张飞庙异地当“移民”
最早的张飞庙:庙门四字“灵钟千古” 昔日张飞庙与江北县城云阳的张飞庙,因传说而建:蜀汉时张飞镇守阆中,因关羽去世限时布置祭祀仪帐,被部将范疆、张达暗害,二人取其首级投奔东吴,行至云阳闻吴蜀讲和,便将首级抛弃江中逃离。张飞托梦渔翁打捞上岸,埋葬于飞凤山麓,世人在此立庙纪念,始有张飞“身在阆中,头在云阳”之典故。
张飞庙,雄踞江南巨崖之上,背负浓荫蔽日,万木葱茏之凤凰山、琵琶山,依山取势,层层迭起殿宇巍峨,气势恢宏。庙内结义楼、书画廊、正殿、助风阁、望云轩、杜鹃亭、听涛亭等古建筑,布局严谨、层叠错落、独具一格,享有"巴蜀胜境"美誉。
百年前之张飞庙张飞庙临江面古有“灵钟千古”四个大字,盖因庙内铸有一口大钟,为祈福所设。若遇险火警、水警乃至匪警即鸣,以保一方平安。
清末,著名书法家彭聚星去官归里休养,与名士及庙僧对张飞庙进行大规模改造,翻刻全国各地名碑在庙中陈列,并亲书“江上风清”将“灵钟千古”覆盖,使张飞庙由单一祈福之所变成了“文藻胜地”。
张飞庙藏有汉唐以来石刻、木刻、字画600余件及其它文物1000余件。
著名的有汉《张表碑》、梁《天临碑》、颜真卿书《争座位帖》、黄庭坚书《幽兰赋》、苏轼书《前后赤壁赋》、岳飞书《前后出师表》,还有郑板桥书写的诗文和竹石、兰石绘画等。
搬迁复建之张飞庙因张飞庙原址属三峡水军淹没区,今被异地搬迁呈上游30多公里之盘石镇,仍与县城隔江相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