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今日头条真文化
读书 | 深感一种贫瘠

读书 | 深感一种贫瘠

作者: 眺山 | 来源:发表于2020-05-27 16:20 被阅读0次

    最近的两三天,因阅读《漫说文化丛书》的《读书读书》卷,并由此“串联”之故,游离了这册书卷,去读了鲁迅先生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序言》《补天》《奔月》《出关》四篇,还读了孙犁先生《芸斋小说》中的《鸡缸》《女相士》《度春荒》《凤池叔》《清明随笔》《远的怀念》及该书的序文等七篇,颇感劳累亦多享受,更引发了自己的深思。

    何以劳累呢?主要是读《故事新编》的三篇小说《补天》《奔月》《出关》遭遇了自己对“中国上古史”的“无知”,以及重多“不识字”问题,因而不得不大量、反复地查阅字词典和历史书籍。也由此,作为一名60后,我更深切地回顾与反思了自己所受的中小学教育问题。我在1970年入读小学,正值“文革”后期,五年小学,在课堂上到底识了多少字呢?不管是历史的原因,还是家庭教育或自我追求的原因,都可以确定为贫瘠的识字——没有认识多少“大字”,可以说是远不如鲁迅先生所读的家塾以及“三味书屋”,和孙犁先生所读民国小学的“识字量”的。这样“贫瘠的文字基础”,显然是支撑不出日后的“人生高度”的。如果不是那时自己大量“小人书”的阅读,怕是这“识字”之基础会更为贫瘠!由此,就有了我辈一代的历史教训:幼年的识字,必须是要基础扎实的;少年的课外阅读,是必须要大量而广泛的,绝对不可以满足于课堂,更不可拘泥于完成作业而已!当今及未来的幼儿和少年们,阅读条件显然是大大优越于吾辈一代了,但“阅读量小”是否仍是问题呢?值得当今父母者深长思之。

    中学的阅读量呢?孙犁先生的《芸斋小说》之阅读,让我更为深切地省思自己。我的初中是读了两年半的,那是“文革”结束后的一次“学制转换”,明显记忆的是学校寒暑假的开启,告别了“麦秋假”“大秋假”“过年假”的“农时性假期”。尽管从初中起开始了真正的学校读书,初中生活也让我常常忆起,是一段美好的校园生活,但学校是没有图书室的,课外阅读是“零的记忆”。高中两年,读过《中国青年》杂志,深刻记忆的是自己花钱买的《莲池》杂志,读得很上心;听过长篇小说连播《大刀记》,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课外阅读的记忆了,高考的书也没有读到考上大学的水平。中学生活就这样结束了。反思则是:中学,是最不能缺失课外阅读的,尤是古典诗歌、散文和小说的阅读,那是真正打下文化色彩浓厚底子的时期。否则,在日后的生活中就会愈益感受一种“自我的文化贫瘠”!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谈谈“爱好文学”这个话题了。应该说,我自己是爱好文学的,自幼就有这个根性。但中学毕业后,特别是读石油学校及其毕业后,还保持了一段时间。后来,就丢掉了这个爱好。但到今天,深彻地反省反思起来,却是教训深刻切身:没有文学,特别是古今中外文学的爱好与经典作品的系统阅读,一个人是难以说拥有真正的文化色彩的;爱好文学,最好是遵循文学史的系列系统经典阅读。

    在读书中感知自己所占有的文化资源,反省自己所真正拥有的文化色彩,我教训出了自己的“读书贫瘠说”,或可称为自己的切身“文化反思”。终了一生,我是决计不能这个样子的。所以,我再决计:自己的老年生活,退位退休到死亡,该是一场大量阅读的人生,按照文学史的纲领而系统阅读文学的人生。

    首先就从自己的“乡邦文学”开始,从“荷花淀派”的创始作家孙犁文学而迈出步伐。家乡文化的三大家孙犁、梁斌、顾随是不能不首先读好的。当然,鲁迅思想与鲁迅文学是我的专项阅读,是必须要如期完成好的。

    生活上富裕了,文化上绝对不能贫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 | 深感一种贫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sai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