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继续整理关于记忆的学习资料,有一个网上别人分享的方法。我在这里分享一下,也加深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读书记不住的原因有两个:
一、那是你不得不读的书;二、你没有随手做笔记的习惯。
那么,作者是如何读书的?
首先,拿出一本自己非常想读的书。这是前提,这样,你对于读这本书才有兴趣。在上面的分享中我们已经讲过可以提高记忆力的10个方法,其中第二条就是你对要学习的内容有足够的兴趣。兴趣能让你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调动你的注意力去书中探寻你想要了解的内容。
这样,你会处于一个积极的状态,就像一个想去西藏旅游的人。准备好行囊,做足功课,就等着一声枪响奔向自己向往的地方。
相反,你为什么有时去过某个地方或见过某个人没有印象,就是因为你对于这件事没有兴趣,匆匆地走过、路过,一带而过。划过水面之后,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迹。
其次,你没有做读书笔记。
我以前在读书时,常常充当的是一个消费者。就是闲暇无事,感觉读书比较有意思。书中有各种新鲜事物,我希望在那个世界里能看到一些自己未知的东西,明白不曾知道的道理。
这样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加之我记忆力不太好,看着自己读过的书,我只能说个大概,无法像有些人,能讲明白书中的细节和过程。
有时,我也会在读书时,用笔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我还会经常摘抄这些句子。但是,过后也没有太深的印象。
从去年开始读《卡片笔记写作法》了解到这种新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书,一边将触动自己想法的地方写出笔记。最重要的是,这里有一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记忆得越容易,提取的时候越困难。就是记得容易,用的时候记不起来,在你的记忆库里查找不到。
所以,你知道了记忆力的这个特点,就可以反手制它,这种抓不住、溜得快的毛病了。
那就是做读书笔记。
而这里,读书介绍的他的读书方法将上面两点运用得炉火纯青。
第一天,他先拿出一本自己想读的书,但他不会像我那样一行一行,一页一页地读下去。而是快速翻页,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关键词或图片,开始读起来。然后,上窜下跳,前看后翻。从一个地方看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人的故事看到另一个人的故事,边看边做记号。
第二天,按照顺序读书,对着自己做的记号,记住了一些关键词,同时发现了一些遗漏的地方。
接着,他在微信中开始写读书笔记,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又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呢?因为,你只有将书中的知识消化为自己的东西后,你才能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这里有一个你对于知识消化和转化的过程。讲出来,就说明,你已经将这部分内容转化自己的知识了。将知识从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并在记忆库里做了明确的标号。前面说过,只有给记忆制造一定难度,到以后用的时候,你才能顺利地调取出来。
两天后,就在微信中写了一千多字的读书后感,周末打算再写一篇全面、深入的读后感(这也是日后重读的一个标准)。
对于一些自己必须要读,但一时兴趣不大的书,则采用另一种方法:自己为这本书建立索引表。仔细阅读导读和前言、推荐序,要求自己用几个问题总结:
(1)这本书是写给谁看的?我是不是“谁”里面的读者?
(2)这本书最核心的章节是什么?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
(3)用三个词概括这本书,怎样概括?
(4)以前读过这种结构的书?
(5)这本书是泛泛之作,还是书中之书,为什么?
用这几个问题当作阅读的目标,这本书就从一本不太有趣的书变成了有明确的目标要去探索的书。这时,又可以用前面读有兴趣的书的方法了,边读边写读书笔记或是读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