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进入了暑期,班课一轮接着一轮,所以时间比较紧张,所以虽然课程已经录制好了,但是后期一直在处理班课的视频,我的视频便也频频搁置,为了保证周更,后期我会尽可能的给大家快速更新。
好了,理由暂时先找这么多,今天由于视频没有做出来,所以还是先更一个【研究生】系列,就是聊聊研究生期间我们应该怎么学习?
其实这个问题对于考研期间的同学的复习帮助不是很大,因为考研时候学的很多以后都没什么用,别的不说,比如考研政治,哪怕你是考这个专业的,那么考研政治的东西对你的专业本身帮助也不会特别大。所以,你学的东西有很多是用不到的,而研究生期间,你学的很多东西是以后可以实实在在用到的,这是第一个区别。
第二个区别,就是考研的针对性是特别的强,考研是考的我看,不考的不看,到了后期,甚至是考的我选着看,不考的绝对不看。而研究生期间则不同,只要是愿意学习的,就是不管有用没用,都要看的。
现在有很多例子表明,“读书是没有用的”,但实话实说,很多时候之前读的书都没有用,但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有用了。
说个不太好的例子,比如看小说,看小说其实比看小说改编的电视电影要好很多,因为既然这个小说能够被改编,说明本身具有一定的IP属性,或者至少有一部分人对其是喜爱的,但改编的人水平大多数比原著要low很多。目前我看过的改编的最好的是《指环王》系列,之前也看过《指环王》的原著,但感觉上彼得·杰克逊确实把小说改编的甚至超过了原著。
好,那么看小说,我们能看到很多例如细思极恐的东西,这种在电影电视里面可能因为经费、拍摄难度等无法还原出来,而且每个读者的对小说的看法是不同的,比如《三体》里面,我其实特别讨厌程心,反而更喜欢维德一些。比如《白夜行》里面,有很多细节是在小说里面表现出来,东野圭吾在后面也并没有拿出来重新展现这些伏笔,你一个不注意就过去了,这两本书,一个目前没有拍出来的苗头,一个拍出来了,但细节丢失还是太过严重。
这些还仅仅是看小说,如果是看专业类的书籍,更是如此。
专业类的书籍,经过了大牛们的反复了论证,把某些书当作了教材,某些书当作了专业课外书,某些书当作了科普读物。但不管是哪一种,你读一遍两遍三遍,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也会更加加深你对这个专业的理解。
有些理解是可以颠覆你的世界观的,有一个例子,我再视频课里面讲过,但由于没有处理大家还看不到,这里用文字给大家讲下。
这是个政治经济学的例子,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来源于工人,剩余价值其实就是资本家的利润,好,按照常识来看,利润应该来自于哪里呢?当然来源于顾客而非工人。
既然如此,为什么说是来自于工人呢?这个你自己想可能很困难,但要是看过《资本论》的话,马克思给了一个很好的解答。
这里引用下《资本论》的原文:
“假定卖者享有某种无法说明的特权,可以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把价值100的商品卖110,即在名义上加价10%。这样,卖者就得到剩余价值10。但是,他当了卖者以后,又成为买者。现在第三个商品所有者作为卖者和他相遇,并且也享有把商品贵卖10%的特权。我们那位商品所有者作为卖者赚得了10,但是作为买者要失去10。实际上,整个事情的结果是,全体商品所有者都高于商品价值10%互相出卖商品,这与他们把商品按其价值出售完全一样......我们再反过来,假定买者享有某种特权,可以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在这里,不用说,买者还要成为卖者。他在成为买者以前,就曾经是卖者。他在作为买者赚得10%以前,就已经作为卖者失去了10%。结果一切照旧。”所以利润不来源于顾客。
很好理解吧,没有咱们平时在考题上面看到的那么的天方夜谭吧~~~
但就这段而言,其实每看一遍,都会有一些新的感受,这些比咱们课本上面硬生生的给你灌输这种思想要来的更加的直接。
所以,研究生期间读的书,其实是把我们之前认为是“常识”的东西解释清楚,很多我们认为“显而易见”的事情,用真正的原理解释出来。这样虽然不见得会拓宽我们的知识宽度,但是可以加深我们的知识深度。
就好像你刚上本科,遇到了你这个专业的研究生或者博士一样,你会对他的学识感到非常的吃惊,他的论文你会看不懂,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