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简书会员专题(蓝胖说说)
《唐潮》:唐人的节日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

《唐潮》:唐人的节日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

作者: 追风筝的人y | 来源:发表于2023-09-27 12:54 被阅读0次

中秋将至,月饼酥香早已“随风潜入夜”。是夜,重温蓝胖老师的《唐潮》,意为借着节日的氛围,搜寻唐人的节日踪迹。那么,曾经辉煌的唐人都会过哪些节日,又是怎样的一派气象?将带你一起揭晓。

当然,首先得感谢蓝胖老师,集一湖水之量,捧一碗水的精细,让读者坐享其成,既阅哉,也快哉。试想,一个胖胖的身影,工作之余,分秒必争,扎进浩瀚的资料,踟蹰于历史的严谨,对镜自照之时,不知老师可有“白发三千丈,何处得秋霜”的感慨。

中秋节,相传起源于上古时代,在唐朝初年定形,《唐书·太守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除中秋节外,歌舞升平的盛世唐朝是怎样经营他们的三百六十五天呢,蓝胖老师已经为你整理好。

本书第七章《佳节风俗》,从浪漫的七夕节开始,打开你温柔的心,带你一起领略古人的浪漫。

七巧节

七巧节是唐人比较看重的节日,乞,乞求之意,巧,是乞的内容,不论是宫廷“夜张锦绣”,还是民间“设瓜果朝拜”,也无论人们乞求风调雨顺,或者是女子乞求爱情,都可以看作是,追求幸福。

唐朝女子在历朝历代中属于地位较高的,她们意识觉醒,积极提升自己,以求在嫁入夫家有一定的发言权,这和现代的女性价值观不谋而合。可见,追求幸福,不分时代,是人类永不停歇的步伐。

寒食清明节

中国的孝道曾夸张到“埋儿救母”的地步,虽不可取,但也体现出国人追本溯源的品质。中国人讲究敬祖,于是,寒食清明节“祭拜祖先,节日扫墓”这一古法礼数,在唐朝盛行,蓝胖老师通过史料分析,得出“扫墓之风在唐朝是全民行为”的结论。

这一风俗也流传至今,依旧是全民行为。我们敬炎黄,伤生死离别,家父已走三月,明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又多了我一个“断魂人”,每念至此,不禁潸然泪下。

元宵节

“唐人也过元宵节吗?”当然过,而且很隆重。正月十五夜,也就是上元节,是唐朝民众认知度最高的节日,是全民狂欢的节日。

这和我们今天有点不同,今天的元宵节最多是春节过后的余韵,吃完碗里的那几个汤圆,年就过完了。

在书中获知,上元夜这一日,城门洞开,张灯结彩,万人空巷,通宵达旦,和我们现在的春节相媲美,丰富盛大的庆典活动也正是唐朝盛世的华丽展现,

紫姑节

昨日翻阅《唐潮》目录,脑子一闪念,好像感觉蓝胖老师忽略了唐人上厕所这个事情,吃喝拉撒睡,人的本能嘛。不过在这一章中,有一位值得尊敬的厕神弥补了我的“挑刺儿”,那就是唐人在上元节中“迎紫姑”的重要风俗,我想,这位“紫姑”定是一位贤良之女,应为妇女楷模,否则,古人也不会如此浓重地以节日来祭奠她。

过年啰

“唐人如何过年?”这一篇,我乐了,原因有二。

其一,唐朝人喜欢用爆竹庆祝春节,这一篇中,我看到了传说中“爆竹”本“竹”。竹子在我家乡,是最不稀奇的东西,但就是没有把“竹子放在火中烧,发出噼里啪啦用来辟邪”的典故。在我的家乡,就算烧竹子,也是从中间分开成两片再烧,只为加热。年年春节临近时分,大到宣传片,小到标语,“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八个字简直无孔不入,不堪其扰。读了这篇,算是解了我对“爆竹”为何物的疑问,我能想象,竹筒们在火中跳跃霹雳吧啦的劲爆画面。

其二乐,是关于花椒,很多人不吃花椒,貌不起眼的一小颗,威力却无穷,对它不感冒的人如果不幸吃了一颗,呆若木鸡,有窒息之感。我却很喜欢花椒。唐人饮酒会撮一点花椒在酒中,称为花椒酒,看来,我应该生在唐朝,坐听杜甫吟“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习惯在文字旁边勾勒心情的我,在这段文字旁边忍不住画了好几个“哈哈哈”。

除夕夜

唐人的“守岁”和今天差不多,只是他们出口成诗,添了更多的韵味,实乃羡慕。瞧,感叹要吟,感慨要吟,坎坷要吟,萧条要吟,寂寞要吟,寂寥要吟,悲也吟,愁也吟,喜也吟,乐也吟,吟吟吟,没有吟不能解决的情绪,如果有,那就再吟(捂脸)。

感动到我的,是古人对生日的重视。

生日

民间。诗人提笔写诗,或表达对爱妻的眷念,或表达对子嗣的喜爱。百姓生子三日宴请亲友过“汤饼会”,富人斥巨资请僧道吃筵舞百戏。

然而,喜庆的生日宴在孝道面前统统让步,文中提到,父母在的时候,过生日可以宴请,而双亲不在后,则宴会取消,生日这一天,也就成了寄托哀思的日子,这一风俗,让人感动。

宫廷。皇帝虽贵为天子,但性情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唐太宗李世民反对以生日为由头的“宴乐之事”,他提出疑问“生日是母难之日,宴乐合适吗?”可以看出这位杀伐决断的天子也有内心的委婉与柔软,而唐玄宗李隆基则比较性情中人,不仅不反对,还带头大操大办,让人叹为观止。

总结

全书这第七章的内容,与现代的我们联结最多也最深,也最令人感慨,仿佛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它们,那样鲜活,那样灵动,生机勃勃,栩栩如生。而且,蓝胖老师轻松又略带诙谐的解读,为它增添了不少的趣味。

未来已来,过去未去,知史而明鉴,识古而知今。

中国乃礼仪之邦,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国人均以礼仪约束自己的言行,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夫妻濡沫,怜爱子女。蓝胖老师用“沉淀”一词来概括,在我看来,既是对厚重历史的褒扬,也是今人厚积薄发的素养。当然,也是蓝胖老师的谦逊之词。

写在最后

最令我动容的是开篇,是蓝胖老师的序言,他作此书的初衷,实为为女儿的历史知识体系高屋建瓴,如此良苦用心,用心良苦,我为这世间所有拥有如此父爱的女儿感到欣慰,羡慕感动之余,也为蓝胖老师的热爱和坚持支持超赞!

相关文章

  • 生活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

    表弟比我小四岁,今年也已经三十岁了。他在上海已经独自工作了七年,慢慢也称为一个新上海人了。 年轻人的大城市生活自然...

  •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逛了一下午简书,看到了百味人生。这里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既有萝卜白菜,也有人参燕窝;既有美丽旖旎的国外...

  • 2017-06-12

    有过阳春白雪的快乐,也有过下里巴人的喜悦。

  • 2020-03-10

    古往今来的人,都有癖好。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一样。 只不过阳春白雪的癖好,有时候下里巴人。 下里巴人的癖好,也可...

  • 西双版纳阅蓝山 我在最美的地方等你

    以前我一直在想,世上有没有那么一个地方,既有人间烟火味,又有优雅文艺范,既有阳春白雪的高雅,又有下里巴人的世俗。如...

  • 她是阳春白雪 却也容得下里巴人

  •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文学的雅与俗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问题,其实就是艺术的雅与俗问题。阳春白雪是高雅的,下里巴人则是通俗的。 文艺作品是适应人们的精...

  • 下里巴人,阳春白雪

    细读宋玉《对楚王问》 1.原文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

  • 阳春白雪or下里巴人

    晚上上完课,顺便去图书馆借水彩书,才发现学校图书馆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总以为现在的学生不是那么爱看书了,常常在路...

  •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阳春 两个人吃相同的食物, 拉出来的屎也会不一样, 同一个,在不同的时刻, 也拉不出相同的屎, 世界上并没完全相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潮》:唐人的节日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ugh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