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重读论语:不做完美的人

重读论语:不做完美的人

作者: 卢沟晓亮 | 来源:发表于2023-03-20 23:59 被阅读0次

前几天在重读论语‘里仁’篇时领悟到:不追求完美。

因为里面说到一个成语——见贤思齐。意思是说:不要找那种非常完美的人,只有一个人有一点方面有贤德、贤能的地方,我们就有必要向他看齐、向他学习。

今天读到‘公冶长’篇中的孔文子时,更加坚定了我的这一观点。

‘公冶长’篇第16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这个孔文子,就是孔叔圉。他是卫国的大夫,卫灵公时名臣,亦称作“仲叔圉”,擅长宾客之礼。去世后谥号“文”,故称孔文子。这个人的名声有点不太好,据历史记载主要说是“宮闱之事”,也就是男女之事,做的有点丑了。

但是在他死了之后,却被古代的谥法视为‘文’。于是子贡就问,孔文子这么一个人,社会名声又不好,怎么会被授予‘文’的这个称号呢?古代的谥法,就是死了之后,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概括他的最优秀、最闪光的一个特点。由此可见,古代人的谥法制度,只要不是太差,在定谥号的时候,往往不管他的缺点是什么,只是把他生命中最突出、最好的一面概括出来。所以这个古代的谥号是有点意思的!它可能遵循的是一个“死者为大”的理念,既然斯人已逝,那么就用一个好的词语来总结他的一生,寓意坏的部分就随着他的离世而远去吧,让我们只记住好的、优秀的品质和精神,以激励后世人。所以说,尽管孔文子很多地方让人不齿,但是子贡就问孔子,为什么会谥于‘文’?

于是孔子就点出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就是他被授予‘文’这个谥号的原因。敏而好学,这个‘敏’,可以解释为勤勉,也可以解释为对于问题的灵敏性。别人看不出来的问题,他能看出来,所以对问题具有一种灵敏性。

‘不耻下问’,无论是在求学、还是在工作过程中都显得可贵且关键。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地位高的人耻于向下属请教,同样,学问大的人,亦耻于向比他年轻或学问小的人请教问题,但是孔文子在这一点上做的就非常好!

这个例子足以告诉我们,在做人、做事情上没必要老是想着追求完美!只有能够用心培养自己一个比较重要的品质、做出一个不可替代的有功于家庭、单位或国家的事情,就不会被世人所忘记,就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就能够不枉此生!

我不会、更不愿做一个完美的人!

相关文章

  • 《论语》重读

    关于《论语》 《论语》者,四书之渊薮,儒家之圣典也。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论集,全书编排为20章,不到120...

  • 重读论语

    此次泛泛地读了一遍,把自己喜欢的认真地咀嚼回味了一番。还清晰地记得在高中时,语文老师让我们每节语文课轮流每个...

  • 重读论语

    在『论语』第一章『学而』中,前三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生时期...

  • “重读”论语

    误解 最近,好多朋友以及同事的孩子开始报班学习国学了。心想一个是书法,一个是国学,我肯定是不会让我的孩子去报班去学...

  • 重读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是在管理学上别样的解释,...

  • 不做完美的人

    昨天,早上六点多起床,收拾、做饭、唤醒两娃,吃饭、穿衣、送完一个接着送一个,回家再洗衣、拖地、收拾床铺,好...

  • 不做完美的人

    今天又变天了,本来想着上午上完芭蕾舞课,下午可以爬山喂鱼的,多多的好朋友来家里玩,一呆又是一下午,两个小朋友好久不...

  • 回望中华文化5000年/第一览之二/东周时期/论语

    回望中华文化5000年/第一览之二/东周时期/重读论语 重读«论语> 红小兵原创 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

  • 从《论语》中的一句话说起

    以前看《论语》,总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近期开始重读,恰好手头有钱穆《论语新解》及南怀瑾《论语别裁》,对照...

  • 重读论语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周制五爵之一,卿大夫虽贵亦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读论语:不做完美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ugp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