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重读论语‘里仁’篇时领悟到:不追求完美。
因为里面说到一个成语——见贤思齐。意思是说:不要找那种非常完美的人,只有一个人有一点方面有贤德、贤能的地方,我们就有必要向他看齐、向他学习。
今天读到‘公冶长’篇中的孔文子时,更加坚定了我的这一观点。
‘公冶长’篇第16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这个孔文子,就是孔叔圉。他是卫国的大夫,卫灵公时名臣,亦称作“仲叔圉”,擅长宾客之礼。去世后谥号“文”,故称孔文子。这个人的名声有点不太好,据历史记载主要说是“宮闱之事”,也就是男女之事,做的有点丑了。
但是在他死了之后,却被古代的谥法视为‘文’。于是子贡就问,孔文子这么一个人,社会名声又不好,怎么会被授予‘文’的这个称号呢?古代的谥法,就是死了之后,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概括他的最优秀、最闪光的一个特点。由此可见,古代人的谥法制度,只要不是太差,在定谥号的时候,往往不管他的缺点是什么,只是把他生命中最突出、最好的一面概括出来。所以这个古代的谥号是有点意思的!它可能遵循的是一个“死者为大”的理念,既然斯人已逝,那么就用一个好的词语来总结他的一生,寓意坏的部分就随着他的离世而远去吧,让我们只记住好的、优秀的品质和精神,以激励后世人。所以说,尽管孔文子很多地方让人不齿,但是子贡就问孔子,为什么会谥于‘文’?
于是孔子就点出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就是他被授予‘文’这个谥号的原因。敏而好学,这个‘敏’,可以解释为勤勉,也可以解释为对于问题的灵敏性。别人看不出来的问题,他能看出来,所以对问题具有一种灵敏性。
‘不耻下问’,无论是在求学、还是在工作过程中都显得可贵且关键。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地位高的人耻于向下属请教,同样,学问大的人,亦耻于向比他年轻或学问小的人请教问题,但是孔文子在这一点上做的就非常好!
这个例子足以告诉我们,在做人、做事情上没必要老是想着追求完美!只有能够用心培养自己一个比较重要的品质、做出一个不可替代的有功于家庭、单位或国家的事情,就不会被世人所忘记,就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就能够不枉此生!
我不会、更不愿做一个完美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