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第一章『学而』中,前三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生时期,在语文课文中有这几句话,不记得是哪个年级学的。老师解释的意思背得滚瓜烂熟。大概是,学过的知识,经常去温习巩固,是件快乐的事;有朋友从远方来,是件快乐的事;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也是称得上君子了。后来我当了老师,在给学生讲这些内容时,也是照本宣科,唯恐讲错。再后来,翻阅了许多资料,发现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有不同的见解,但都是大同小异。
下面是另一种解释:其解释认为这三句话之前应加上如果二字。应为如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成白话是这样:如果能够做到经常总结所学过的东西,岂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如果有志同道和的朋友自远方而来,难道不应当以乐礼相待吗!如果能做到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也可以称得上君子了。
我经常思考这三句话。因为『论语』在中国文化里太有重要位置了。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没有把这三句话联系起来。都是孤立地机械地停留在字面上。那么既然编辑论语者把这三句话放在开篇之首,一定有特殊的含义。读完全文,通盘考虑。孔子特别强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是参加社会治理。学而优则仕,仕的目的就是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这是学而优的人,那么学而不优的人怎么办呢,回去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修为。
经过反复阅读思索,我想这样解释或许更接近原著。一个人要勤于学习,并且要学而不倦,要经常去温习。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知识渊博,学富五车,名声大振,闻名遐迩。这时候天下会有许许多多志同道合人慕名而来,投奔到你的门下,这当然是件快乐的事。目标虽然宏伟远大,但是要实现还是要靠知识的,所以在学习中,即使有这样那样的困难,用勤奋去克服了之后,你就能实现伟大得愿望了。也因为此,学习也变成快乐的事了。但如果你知识匮乏,学业不精,有谁来投奔你呢?不要怨天尤人。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勤奋,默默无闻的努力,别人不知道不了解有如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圣人。只要付出了努力过,无怨无悔,心平气和地面对。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高得素质修养。当然是君子了。所以『论语』开篇之首的三句话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也只有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读出更高更好地境界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