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金小仙林湖(2021.12.02)
我们都知道于学生学习而言,练习非常重要。究竟有多重要呢?可从下列表述中一窥究竟。
克林伯格说,练习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是一切教育、教学过程的现象形态及其领域的本质特征。裴斯泰洛齐说,纯粹的正直的人,借助习练自身一切的力量与素质,就能够基于人类的本性获得陶冶,达致真正的人类的智慧。杜威说,练习是积极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它是一种力量,是为达到目的必须的力量。
练习非常重要,那么,我们用什么引领学生练习呢?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练习,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的有益资源,我们需要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用好教材中的这些“练习”。
(这里,“练习”有时当动词用,有时当名词用。)
以下便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十七》中的几道练习为例,来具体谈一谈对教材当中练习的使用。
一、先练后比,发现关系,构建模型
(一)具体问题
《练习十七》第10题是一道解决问题,题目如下:
桃树和梨树一共有96棵,根据下面的条件算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1)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
(2)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三分之一。
(二)解答过程
首先,由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再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集体交流,进行讲解。
生:第1题,先算3+1=4,求出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份;再算96÷4=24(棵),求出梨树有多少棵;最后算24×3=72(棵),求出桃树有多少棵。也可以算96-24=72(棵),求出桃树有多少棵。
生:第2题,先算1+=,求出桃树和梨树一共相当于桃树的几分之几;再算96÷=72(棵),求出桃树有多少棵;最后算72×=24(棵),求出梨树有多少棵。也可以算96-72=24(棵),求出桃树有多少棵。
(三)比较发现
学生正确解答了上述两个问题,但是,如果到这里就截止,那就没能把教材当中的这道练习用足、用好。作为数学老师,我们要思考:为什么这道题目呈现两种条件?这两种条件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思考清楚后,再借助任务引领帮助和促使学生感受和体会。
那么,“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与“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首先,都是在讲桃树棵数与梨树棵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只不过前者是以“梨树棵数”为单位“1”,得到“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后者是以“桃树棵数”为单位“1”,得到“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把握住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后,就会发现,解答完第1个问题,第2个问题,可根据两个条件之间的关系,转化成第1个问题,而不需要把其当做一个新题再重新思考和解答。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探究发现上述关系,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如果先分析条件把握住条件之间的关系,那么就可用第1个问题的解答来替代第2个问题的解答,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感受到先比较再解答的作用,学习到完成练习的方法,也在不知不觉当中完成了模型的建构,并享受到模型建构带给解决问题的益处。
(四)不同题目
上述为同一个题目不同问题之间的比较,不同题目并非完全割裂,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因此也需要练一练比一比,以揭示出题目所承载的思想和方法。
比如,练习完第11题,就需要把第11题和第10题放在一起看一看、比一比。
《练习十七》第11题:育新苗圃柏树苗的占地面积是松树苗的80%,两种树苗共占地9公顷。两种树苗各占地多少公顷?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第10题和第11题,都是已知两种量的总和以及两种量的关系,分别求这两种量,因此第11题和第10题的解题方法相同。这是第11题和第10题的相同点。但是,这两题又都彼此之间不可替代,说明两题之间还有不同之处。那么,两题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第10题和第11题表示两种量之间关系的方式不同,有时用倍数—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有时用分数—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有时用百分数—育新苗圃柏树苗的占地面积是松树苗的80%。教材编排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这正是用不同数表示数量关系的一个阶段性的综合练习。编者用心设计和安排,教者需体会和把握,然后再努力用好。
二、先比后练,梳理体系,简化学习
先练再比,有助于发现不同练习之间的关系,完成抽象和建构。为助学生把握本质,举一反三,培养迁移能力,有时也需先比后练。比如,《练习十七》第12题的练习,题目为:同学们种蓖麻的棵数是种向日葵棵数的75%。
(1)向日葵和蓖麻一共种了147棵,向日葵和蓖麻各有多少棵?
(2)种的向日葵比蓖麻多21棵,向日葵和蓖麻各有多少棵?
在完成第11题和第10题的比较之后,组织学生先不要急于动笔,而是先读一读再想一想:第12题两个问题当中,哪一个问题不是新知,为什么?哪一个问题是新知,必须当堂练一练?
通过比较,引领学生对已有练习进行梳理,根据实际情况将新的练习与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同化和顺应,实现对题目数量的超越,达到抓住本质、简化学习的目的。
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1个问题仍是已知两种量的总和和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求两种量,不是新知;第2个问题是已知两种量的差和两种量的关系,求两种量,前面还没有练习过,所以需要当堂练一练。
以上仅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十七》中3道练习的练习为例,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了谈用好教材当中练习的尝试,重点用到比较的策略—先练后比,先比后练,比练结合。关于用好练习的方法还有很多,愿与大家一道继续在教学中探究,在实践中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