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早在网络兴起的阶段,在“聊天界”分两大阵营:五笔和拼音。由于当时的拼音输入法还不像现在那么智能,使用拼音输入法的大多还是以全拼为主,也就是打一个字需要打全拼音,并需要在众多同音字上选择相应的汉字。在这种情况下,五笔阵营是直接辗压拼音阵营的,当时所有使用五笔输入的网友都称使用拼音输入的网友为“拼音党”,贬义多过褒义。此时的网络环境中的语言状态尚算正常。
当智能拼音大面积兴起的时候,五笔输入的速度慢慢被赶超,原先“打字专业户”慢慢也变成了“同起同坐”,直至后来在“聊天界”被拼音“一统江湖”,满屏的文字有超过80%是拼音输入的。此时,同音类的错别字也逐渐出现在各种聊天工具和各种论坛、社区中。刚开始,有很多热心的网友还会逐一指出,而对方也能正确面对这一问题并及时做出修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很多媒体开始利用同音错别字进行广告、文案推广,比如“鸡不可失”、“十泉十美”之类的广告词句开始跃上平面广告甚至电视媒体,大家也从新奇变成了习惯。至此,网络环境中的“错别字浪潮”开始兴起。
再看看现在很多社区、公众号,甚至一些大型网上媒体的新闻稿,不时都能看到同音错别字,甚至还有一些网络简语,作者以为很有特色,但对于读者来说却无异于通过某些错别字、网络简语,从而对整篇文字予以否定。所谓的“吃力不讨好”估计能更好地对此现象进行形容。而对于读者发来的纠正建议,作者却持“关你鸟事”的态度对待。殊不知,他们的“个性”影响的并不仅仅是同龄人,更影响着更多的中小学生及更小的读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