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阳光灿烂得根本不像冬天。
下了二广高速,进入了国道323线,虽是国道,但只有双向二车道而且这一段极为崎岖,像乡村公路而不是国道。就是这个样子,也不知道比小时候好多少了。记忆中的323线,是老家外面的唯一道路,路面铺的是沙子,晴天车子路过尘土飞扬,雨天则是泥泞满地,而且比改造后的323线更陡,更为崎岖,更加危险。
过了鹰扬关,第一个熟悉的符号是赖村。国道经过这里,是一个Y字形,从广东往广西方向,往左是大宁,往右是桂岭。初中三年是在隔壁乡镇桂岭读的,大宁到桂岭大约20公里,汽车票价3元,这个路口是必经之路。过了赖村,是熟悉的凉亭界,记忆中的凉亭界,是很陡的一段公路,读小学和初中时,界头处有一个单间独屋的小饭店,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卖淫窝点,坐车路过,可见二个穿得花枝招展的妓女在坐在门口招揽过往车辆。那时隐约听同学讲,这里还发生过一个恶性刑事案件,为争夺一个妓女两个嫖客发生斗殴,一个嫖客将另一个嫖客砍至重伤,因这个案件,这个饭店关门了。
过了凉亭界就到大宁镇了。用大哥的话说,在凉亭界头,不用加油,车子利用下坡的动力就能直达镇上。无论是赖村还是凉亭界,这些地点都十分熟悉。小学六年级,从村里的小学转到了镇上的中心小学就读,因为离家较远,就在亲戚家寄住,一年之间,累计往过忠福堂姐家、二姑家、还有就是赖村大堂姐家。其中赖村大堂姐家,就是必须路过凉亭界的,那时从学校到赖村大堂姐家是骑自行车,经过这一段时,因为坡道较陡,下坡特别危险。现在的凉亭界,因为323线的重修,山顶被削掉了很高一段,已经没有这么陡了,路边也种上了行道树,小时候印象中的景象,已经完全看不到了。
到了镇了,首先去了农贸市场。现在的农贸市场,早就搬到了公路的外侧,完全不是小时候的农贸市场了。农贸市场叫“亭子”,老农贸市场叫老亭子,没去看,估计现在早就被卖给别人造房子了。亭子是小时候记忆最好的地方,里面是各种各样好吃的,记忆里最美好的是米粉摊。赶集的时候,一般都会到这里吃一份,有米饭、米粉、早餐还有猪肉粥。爸妈一般都会问吃粉还是吃饭,我永远都是要米粉,理由是家里的米饭有的是,当然要吃粉。实际上无论是米粉,还是米饭,都比家里的好吃得多。米粉又香又鲜,搭配上青菜、猪肉和豆腐,那个好吃啊,简直是人间无上的美味。亭子里除了粉摊,还有卖猪肉的、卖青菜的、卖鱼的、卖干货的、还有卖童装的。
亭子外面,是主街。一到圩日,都是人挤人。街中间被摊位隔开,街头是一家冷饮室,小时候赶集,要是夏天,肯定会买一根冰棍;街头的大约第三个摊位,永远是一个买酸菜的老太太,她家的酸菜,永远是最好吃的,有酸萝卜块、酸萝卜苗、酸辣椒、酸嫩姜等,又酸又辣又甜,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老太太不在了。只记得在中心校读书的时候,那时两岸关系刚刚解冻,允许台湾来大陆探亲,听说那个老太太是台湾人的亲属,那的台湾亲戚(不知道是丈夫还是儿子)来探望她了,虽然只是听说,但一想那场面一定是极感人的,当然这些都只是模糊的记忆。
街尾是往粮所方向,那时家里卖米(家里多余的),都是在街尾这一段摆,镇上唯一的邮电所也是这里。粮所是一个灰暗的所在,小时候记忆中粮所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每年夏末交公、购粮,都是难熬的日子,粮所的人经常跟老百姓发生冲突。小学毕业后读的是大宁中学,粮所是必经之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粮所慢慢被废弃了。
街尾左转,是镇上唯一的书店。小时候图书资源极其匮乏,而我却喜欢看书,每次赶集,都会到这个书店转转,尽管图书的种类实在少得可怜,那时只有小人书之类(貌似还有七龙珠系列),六年级时卖得最火的是世纪末日的一本书,听同学讲书里的情节,吓着感觉就像世纪末日真的要到来了一样。如果是买书,父母一般都是支持的,但还是经常因为囊中羞涩,眼巴巴地看着自己喜欢的书却不能购买。
记忆中的小镇,是半月形的,一条弯弯的老街两头,连着一条直直的主街。老街其中的都是临河的老房子,户型基本上都是又窄又深,很冷清,记忆中的老街上有中医和中药店,美丽的大宁河就在旁边静静地流淌。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存在于记忆中了。一切都已经发生变化,这一次回乡,竟然没有想着回去好好地看一看,现在想来着实感到遗憾。
在新农贸市场,吃过了米粉,卖了些菜,就准备回去了。现在回家的路,跟小时不一样了。以前是沿323线,经过大榕树、唐屋、云庆到水口渡口,回家需要坐船。渡船是这样的,在河的两岸位一根钢缆,木船船头柱着一根高高的柱子,然后让柱子卡在钢缆上,船工(他的外号吃撑船姑)就用一个木制的卡子,一下一下将船把人和货拉到对面的“码头”。这个船工是专职的,白天基本上都是船上,船尾是一个蓬,是船工休息和睡觉的地方。他的生活来源于村里各户给他凑的稻谷(估计他也会把吃不完的稻谷卖掉去换其它生活必需品)。后来因为修马鞍洲电站,这两岸的码头早就被淹没了,并且是公路的对岸(糖寮一段)修了新的村道,还利用了我家的地,98年大洪水加上电站蓄水,地慢慢就崩塌并最终所剩无几,渡口和渡船也早就废弃了。
小时候印象中渡口的这一段河流,是极其清澈和幽深的,靠近公路的这一段河岸,是极细的沙滩,小时候常常用磁铁放里沙里玩,磁铁能吸里沙里的许多铁屑。靠岸的浅水区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了小鱼是游玩,但却是永远抓不到的。那里大人们会在渡口下游用炸炸鱼,因为没有污染(大宁河曾经央视评为中国最清澈的河流),这河里的鱼极其鲜美,这辈子也不可能吃这么这么美味的鱼了。
现在回家,不用再坐渡船了,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这是过去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从镇上回家,要经过横跨大宁河的大宁桥,小时候印象中雄伟壮丽的大宁桥,现在看看来也要摇摇欲坠的样子了,据说是因为这些年,经过有挖掘机等重型机械经过,大桥受到严重破坏,现在大型车被限制通过。过了大桥,就是忠福、结洲、糖寮、五队、社儿洞、六队、到家。
三哥和二哥早在十多年前,就离开老屋,在里洁自己的水田边造了房子。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早已造好了水泥楼,但基本上装修都极其简陋甚至没有装修,大部分村民的日子依然贫穷。但比起过去,依然是好得太多了,至少道路已经硬化和通车,下雨天屋子也终于不漏水了。
家里自然是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闻,还有互联网,上网速度比我在上海的家里还有快。这在以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连通个有线电话都绝对是奢望。十几年前,这里开通了有线电话,但有线电话早就被手机给淘汰了。在这里,虽然是偏僻的小山村,但随着互联网的开通(包括移动互联网),4G信号早就全覆盖,信息方面和其它地方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异了。这是这块土地有人居住以来的第一次,交通和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