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写作长篇小说时,采用的模式是每天语音两千字或四千字,当天用电脑编辑出两千字。因为语音总有不准确的地方,大约有10%的错字率,如果当天修改出来,思路更清晰,但思路总会有改变,感觉有些别扭,并不畅快。
昨天开始写一部关于婚姻的小说,突然心有所感,是否可以从边语音边修改的模式改为先语音后修改的新模式,第一遍先用语音把心中所思所想输出完毕,走到结局后,开始第二遍修改。我以前总是说了一会儿就习惯性地停下来,思路泉涌时中断输出的感觉并不好。如果能够放飞自己的想象,任思绪自由发挥,不受制于规范性、逃离准确率的限制,会是什么景象?
在新模式中,第一遍调动感性集中力量想象,第二遍调动理性集中力量修改,这种更加沉浸式的写作方式应该比让大脑每天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切换穿插更有力量,效果肯定不一样。
上面是10月份的想法,我当时花费一周时间完成小说六万字的语音输出,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也没来得及做第二遍编辑修改。虽然有些遗憾,但也有些收获。
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新旧两种模式对混乱的掌控程度和处理方式不同。由于新模式第一遍只用语音输出,总会有一些混乱的结构存在,心心念念地想要改正过来,却只能忍住,继续往前走。往后写的过程中,因为前面的混乱,后面不免更混乱。若是按照以前边输出边修改的模式推进,混乱也会在,但混乱幅度没那么大,让大脑都后续剧情的安排也比较顺利。
长篇小说的混乱会被一步步放大,让自己深陷其中,即迷惑不已又不能自拔,那种难受憋闷的感觉有些让人想吐。不过,最终一步步把这些混乱理顺的感觉又很酸爽,让人欲罢不能。不止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800字的日更散文也是如此,在所有写作中,思想的混乱无处不在。
有人说,写作就是在混乱的文字中建立一种属于自己的秩序,喜欢写作的人必须能够忍受混乱并学会和混乱和平共处。
刚开始写作时,我对于文章中的混乱非常无力,其实现在每天日更时,看到今天该修改的稿子乱七八糟的面容时,我也会头大,只是比以前多了些淡定。我会在心中默念“先完成再完美”来安慰自己,然后摒弃一切烦躁的情绪,开始修改错别字,该删的删,该减的减,该归位的归位,改扩写的扩写。反正改过一遍后,原先乱七八糟的文章大致能看出鼻子、眉毛和眼睛,再改过一遍就能见人。虽然写得依然很烂,却在缓慢进步。日更让我适应了每天梳理一次自己混乱思绪的节奏,若是哪天不处理些混乱,我反而感觉浑身不得劲。
在日更和短篇小说的写作中,因为文字数量少,工作量不大,我对混乱的处理节奏一致,基本上都是第一遍语音输出,第二遍再修改,基本上一天或几天就能修改完。
综合看来,对于长篇小说写作,边语音边修改的理性模式确定性强、控制感强,纯语音输出的感性模式不确定性更强、更不好控制。两种方式似乎前者的理性控制更好,但我很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的理性认知即有限且总在不停改变,为什么不试试更为感性的方式呢?
听说有些作家在写完自己的作品后也不完全理解自己作品的深层意义,反而需要通过评论家之口的点拨才能恍然大悟。所以,我希望以后在长篇小说写作中,多尝试新模式,看看会有什么改变。
(12月1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