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对于说话方式总是拿捏的不到位,所以导致了沟通的不通畅。
例如你的上司要求你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一个项目,而你刚好有一件非常紧急的私事需要及时处理,只能拒绝上司的要求。
以下有两种表述,通常你的表述是哪一种呢?
第一种:“对不起,领导。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说,但是…我…嗯…我估计我没有办法准时完成这个项目。我有一件很急的私事,而且…好吧…实在不能在今天完成。我会在星期一把它放在你的桌上,可以吗?”
第二种:“我不能准时完成这个项目。我有一件很急的私事,不可能在今天完成。我会在星期一把它放在你的桌上。”
事实上,不管你的老板接不接后你的理由,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第二种陈述的语调更有自信,而第一种陈述的语调则比较愧疚和不确定。
有一种陈述叫“低权利语言行为”,例如说话闪烁其辞,犹疑试探,强化重点(虚张声势),礼貌形式(凡事先说对不起),反义疑问句,免责声明(我也许不应该这样说,我不是很确定,先把自己摘出去。),上扬的语调。
上述这些行为听起来就是这样没有力量,缺乏自信。事实上,在面试时,我们也会发现那些使用强有力的语言风格的人比那些爱使用低权利语言风格的更容易被欣赏和信任,更容易找到工作。因而我们尽量避免使用让人看起来缺乏权威性和社交魅力的低权利语言行为。
当然也有人可能不认同这种说法,而是认为这种充满试探性的、间接的语言风格有时比断定的说话方式更亲和有礼貌。礼貌就是让谈话的双方都能保留颜面的沟通。例如在日本的沟通这善于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词沟通,甚至闪烁其辞避免直接答复。中国人的说话艺术更有讲究,极善于打“太极”。
但有时候即使是在很看重肯定信息的文化中,太过权威的语言也会传达出威吓或胁迫的信息。例如:
“对不起,麻烦让一下,我赶着上课。”
“你挡住我了,害我迟到,给我让开。”
所以有时候,有礼貌却没有权威的说话方式,很可能比强硬的表述起到更好的效果。然而人际能力就是在沟通的有效性和适当性之间进行拿捏。
如果你的言语过于专横,或者短时间对方会被你迷惑而获得你谋求的东西,但同样在了解了之后,人们会疏远你,长期下去对你的人际关系产生危机。更进一步说,太过权威的表述会传达一种不尊重和优越感的意味。就好像要对抗他人进而获得他们的臣服。
而另一种情况下,礼貌且较不权威的说话方式却可以增强说话者的有效性。比如,老板可能对他的秘书说:“能麻烦你复印一下这份文件吗?”事实上,老板及秘书都知道这是一个命令而非请求,但使用问句的方式显得老板比较体谅,秘书会觉得老板很有素养。
因而我们在处理事的时候,把握好语言的分寸是非常重要的。既不能强势粗暴,也不可太过卑弱没有力量。
既有权威又有礼貌的语言是有效解决事情和维持关系的秘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