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由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财政大臣格雷欣提出,也称“格雷欣现象”(Gresham's Law)。
狭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因为信息不对称,物品的估值方(信息缺少的一方)估值一定时,物品的提供方(信息充分的一方)会选择提供实值较低的物品(劣币),致使实值较高的物品(良币)越来越少。
广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也可以泛指一般的逆淘汰(即劣胜优汰)现象。
下面进入人话时间。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因为消费者保留储存成色高的货币,例如金子,因为其价值更高,而大量使用成色低的货币进行市场交易、流通,因为易耗损。
“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在铸币流通时代存在,在纸币流通中也有。大家都会把肮脏、破损的纸币或者不方便存放的劣币尽快花出去,而留下整齐、干净的货币。这就导致市面上都在流通“劣币”,而“良币”却被逐出了市场。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
例如,平日乘公共汽车或地铁上下班,规矩排队者总是被挤得东倒西歪,几趟车也上不去,而不守次序的人倒常常能够捷足先登,争得座位或抢得时间。最后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车辆一来,众人都争先恐后。
又例如,现在内娱的影视作品,卖腐作品,古装偶像剧,宫斗剧随便灌水,找流量来支持,炒炒话题就能上热搜,就能火,奉承“黑红也是红”的核心思想。导致水准低下的影视作品充斥市场,而那些制作精良,用心投入,剧本主角演技在线的作品,因为投入成本大,回报时间长而无法盈利乃至亏本。渐渐地,劣质作品就把优良作品驱逐了。
所以,作为消费者一定要用行动投票,要以统一的严格的有原则的标准去面对“劣币”和“良币”。
因此劣币驱逐良币实际上是货币制定者在制定货币时无视市场规律而指定货币交换比例而产生的问题,只要保证市场货币定价的“统一标准”,供应与商品量匹配的货币,这种问题就不会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