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时常会暴露出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面对问题,多数父母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又出现了新问题时,父母们开始焦虑或者麻木。这样的心理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1、期待有妙方。父母总试图寻找到快速高效的方法,来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孩子不写作业怎么办?不专心听讲怎么办?没有良好生活习惯怎么办?父母的“捷径心理”就是希望有一个“灵丹妙方”,能够直接解决问题。
2、希望有名师、权威可依赖。长久以来,我们受标准、唯一的思想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希望有这样的老师,能够解决孩子出现的所有问题,找到这样可以依赖的老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然而实际情况是,既没有“灵丹妙方”,也没有无所不能的权威,面对不断遇到的新问题,父母开始着急、焦虑,轻则痛苦自己,重则粗暴解决问题;或者不管不问,任由孩子自己发展,美其名曰“自主发展”,其实是父母在推卸自己应尽的职责。
到底该如何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呢?
首先,有问题是正常的。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是一条直线,都要经过曲折和磨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更是如此。孩子从小到大,不仅要经过逆反期、关键期(敏感期),更要由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童年期等(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逐渐走向能够独立思考的成人,这个过程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父母要正确看待孩子出现的问题,让孩子在“试错”中寻找成长、成功经验和智慧,让孩子在“试错”中体验不一样的难忘经历。
其次,不是简单向外求助,而是注重自身成长。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但凡在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和各种不良习惯,都与父母有关;即使没有直接关系,也有一定有相关的联系。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和终身“老师”,家庭是孩子幼年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怎样的言传身教,就有孩子怎样的耳濡目染;所以,有了“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的说法。父母要在孩子出现的问题上,找到自己引发该问题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向外求助;父母要通过学习成长、改变自己,消除孩子产生问题的诱因和改变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家庭环境。
然后,高效、有质量的陪伴是关键。因为有了孩子,所以成就了父母的角色。如何做父母?没有强制性的“任职资格”培训,没有人组织系统化的学习;在碎片化的家庭教育学习中,要么“越位”,管得细、管得多;要么“无为”,放任不管。父母要尽可能学习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尤其要了解孩子的身体、心智发展会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孩子的依附期内,父母要学会倾听、理解、尊重、帮助,鼓励孩子勇敢面对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我们不是简单地把孩子的问题推给孩子,而是指导、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而这里的指导、帮助就是最好的陪伴。
最后,要因材施教。二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指根据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如果“让一条鱼去爬树”,注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受挫的、痛苦的。父母既要掌握一般的、共同的教育规律,更要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和兴趣爱好等不同,采用有别人于他人的养育方法,塑造孩子独一无二的价值,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正道、捷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