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着乱想,忽地想到了唱戏。
小时候很不喜欢唱戏这种节目,细究起来,实在也并没有几多缘故,没怎么听过看过完整的戏文,无意中与唱戏的节目打头碰脸,赶忙就要换台的。算起来,统共也不过听过、看过点片段。也许先天性地排斥唱戏类的节目吧。
对于唱戏节目的印象,就是鲁迅先生《社戏》里的描述:“咿咿呀呀的唱”,“踱来踱去的唱”,“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
看《红楼梦》,看小姐们认真地听戏,点戏,很不明白。那么些灵慧的姑娘,怎么还喜欢听唱戏的呢?
慢慢地也就明白了,古人的娱乐视域里,听戏、看戏甚至客串演戏是上佳的娱乐呢。官宦人家,比如贾家,自己养戏班子,略差点的,逢年过节的,从外面请回戏班子,普通市井细民,去勾栏瓦舍花钱听戏,村落乡民,也要在春社秋社等大日子里,集体请来戏班子。有些乡村的草台班子,演员就是本村有点娱乐天份的村民,忙时务农,闲了排戏练戏,到年根儿,就给乡里乡亲演演戏,算是集体有意识的自娱自乐。
演戏要有舞台,差不多的地方,哪怕是个小村子呢,也有个戏台。
居于祖国最东最北的地方,在自己生活的地域里并没有见过戏台。
若论认识戏台,还是从鲁迅先生的文字里,“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江南水乡的戏台,毕竟与别处不同,临水而建,居然能坐在船里看戏。
见到的第一个实景戏台是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台。戏台三层,上层称福台,中层称禄台,下层称寿台。寿台台面中部有地井,上覆可开合的盖板。三层台都设天井,上下贯通,禄台、福台井口安设辘轳,下边直对寿台地井,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表演上天入地的戏文。大戏台绿柱红窗金瓦,卷棚歇山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乾隆年间始建,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我去的那一日,庭院寂静,戏台与观戏楼都悄无人迹。曾经的看戏人也都成了后代影视剧目里的角色,被不同地理解,也被不同地演绎。
清室皇族酷爱听戏,他们在京西的颐和园,仿畅音阁规制又建造了德和园大戏楼。十几年前去颐和园,一个园子走了十之七八,德和园大戏楼应该也是见过的,但同样重复的事物往往会被记忆筛选出去产,大戏楼模样如何,真的没有印象了。
再见到的戏台在宁波的天一阁,秦氏支祠的戏台。秦氏支祠建于1923至1925年间,是经商于沪上的宁波商人秦际翰兄弟为祭祀他们的父亲秦君安一支的秦氏祖先而建。祠堂前后三进院落,以照壁、门厅、戏台、正楼、后殿等形成南北中轴线,左右两侧建有厢房,建筑装饰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多种传统民间工艺,题材丰富,造型优美。戏台是这组建筑的核心。戏台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不用一枚铁钉而用近千块板榫搭接构成了穹行藻井,使整个戏台庄重中显出华丽。从介绍中看到,这个戏台上时常还有节目表演,内容却不拘于戏曲,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多样的艺术,都有机缘在这个戏台上展现出来。
还在塘栖古镇见到一座戏台——水南街古戏台,在广济桥南端。从广济桥下来时,夜色初临,天光尚亮,戏台是空的,台下热闹非凡,古镇居民在戏台下跳广场舞呢。水南街的戏台仍然活得滋润,逢节日,当地百姓都涌到台下,看镇里组织的各样娱乐节目。
戏台在如今大多演变成了舞台,它们的用处越来越宽广,生命力也越来越强,这挺好的。
就象唱戏这种节目,小时候特别不喜欢,现在也能有滋有味地看进去了。
将来有一天,若能在戏台下看场戏文,一定很不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