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15乱象,到再读孔子思想
这个题目是不是看起来有些乱,但确实就是这么在我脑海中联想的……
昨天是315,315晚会依然曝光了很多消费乱象,场面触目惊心。小朋友们津津乐道的“辣条”,超市中赫赫有名的“土鸡蛋”,医疗垃圾的黑色产业,等等,这些每天就在我们身边的事物,却用着最蒙蔽的状态存在着。
更让人感觉难过的,是在记者暗访过程中的这些表现,黑色医疗产业上的那些人,堂皇应对,并没有一丝良心谴责,辣条作坊里的那些人,并没有觉得如此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有些许胆怯与不安。不经感概,良知何在?
今早打开听书,还是选择了《梁漱溟先生讲孔孟》这本书,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听这本书了,依然听不够,对于孔子思想的解读,每读一次感悟都更近一步。梁漱溟先生把孔子的思想总结为13个方面:仁、乐、纳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反宗教、毋意并固我、非功利、非刑罚、礼乐、孝弟、不迁怒不贰过、天命。这些解读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今世,更有现实的意义。
从315乱象,到再读孔子思想联想到昨晚的315晚会,如果孔孟之道还能在这些人中有一些痕迹,还能如此让人寒心吗?这可能是妄想。只有修行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如果还能影响一些周边人,扩散涟漪,或许离我们倡导的美好生活就更近一步了。
再回到《梁漱溟先生讲孔孟》这本书,目前最有感触的是如下三点:
一谓“仁”
仁是孔子最重要的观念。仁是人原来的心,这样看起来“仁”是很容易的,因为它本身就存在,就犹如王阳明说的“致良知”,犹如佛教所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听起来容易,但人性又是自私与光辉的综合体,人们能时时把内心的“仁”调动起来确是极难的。所以在做人做事时如何能保持“合适的、自然的、活泼的状态”,就离“仁”很近了。这也就是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不是所谓的平庸,而是“合适”,是真正的“合适”。在书中,梁漱溟先生提出一个“找”,你是不是处在“找”的状态,如果我们不活在当下,时刻向外寻找,是远离仁的。而“不找”的状态是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是接近“仁”的状态。
从315乱象,到再读孔子思想
二谓“乐”
以前读到孔子的生平,职场并不顺,被迫周游列国期间也不是很顺,怎么可能乐得起来?但“乐”确是孔子最昭著的态度。孔子所谓的“乐”,是生机畅达,抑扬则乐,不是简单外求的快乐,不是在一个目标达成之后的暂时之乐,而是存在于内心的安和自在。时刻在状态之中,感受生命的细微变化,感受当下的生命之乐,正如孔子所讲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所以,享受生命之乐,该哭就哭却不泛滥,该歌就歌却不张扬,这是“乐”的能力。
从315乱象,到再读孔子思想
三是“看自己”
或许你还记得这样的场景,当我们参加一个培训时,我们常常微笑感叹:“这个课程真好,要是给我们老板听听就好了”“要是让我老公来听就好了”等等,以往遇到这样的情况,往往相视一笑。而孔子讲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当我们学到一个东西的时候,就像一个探照灯一样去检视别人的时候,学习的目的也变得不纯粹,学习也变得不快乐。自我学习不是为了“鞭策别人”,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这些想法其实都是自私的,而是享受探索兴趣和满足好奇心的旅程。“不怨天不尤人”,正是保持“看自己”的态度。
从315乱象,到再读孔子思想以往我读国学类书籍较少,最近却反复悟道,或许正是什么年纪读什么书,又或者是逐渐找到“不惑”的意义。总之,孔子的这些态度,值得我们一直修行,变成更好的自己。也希望国学的精髓可以在每个人身上生根发芽,让我们更接近内心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