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名篇,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杜甫留滞爱州时所作。诗人于重阳节登高眺远,面对眼前一片萧瑟之景,不禁悲从中来,感叹自己一生困顿漆倒,银转飘零,于是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旷代佳作。诗的前两联是写景。诗人登上高处,顿觉秋风劲吹,天空高逗,山猿哀鸣之声在山谷回荡;低头俯视,只见小洲青青,沙砾惨白,鸥鸟在水面上盘旋飞翔。
环顾群山,无边无际的枯叶漫天飘落,并在秋风中发出萧萧声响,再看长江,波涛汹涌,相继不绝,滚滚流向前方,伤天涯之沦落,叹人生之飘忽,这一主题,在杜甫之前或之后的许多诗人的作品中,意境常常被描绘得悲切凄凉,情调也使人委靡感伤。而此诗一开始就把人引入一种苍茫壮伟的境界之中。
风声、猿声、落叶声,汇合着滚滚的波涛声,从空中吹来,从谷中响起,其气势是多么宏伟!鸥鸟盘旋、落叶飞扬、江水奔涌,一切都以强烈的节奏在运动!而以“无边”写秋风萧瑟;落叶满天,则昭示了空间的旷远广阔;用“不尽”形容江流滚滚,相继不绝,又象征着时间的无限延伸。
这一苍茫壮阔、气象雄伟的诗歌境界,使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韵律,从而为全诗定下了悲壮的感情基调。诗的后二联是抒情。眼前气象萧森苍茫壮伟的景色,自然引发了诗人无穷的感慨。颈联自叹身世,“万里悲秋”与“百年多病”,写尽了安史乱后的流离坎坷与穷愁潦倒,实为诗人一生经历的高度概括,读来使人意绪万端而表肠百结。
宋人罗大经评此联曰:“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幕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此评真可谓深得诗人悲秋之意与其精湛的艺术造诣。
尾联推出诗人自我形象,不仅将上一联诗意补足,而且“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鼓》)。处境落拓,时局动荡,深恨自己白发日多,宏愿难以再展;本想借酒浇愁,可新近因病断饮,心中千般悲枪,万端愁绪,更加无处排遣了。
此诗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大气盘旋,雄浑壮阔。且“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使人毫无雕饰之感。明人胡应麟推其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近人也有誉之为“拔山扛鼎式的悲歌”,皆非溢美之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