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13年前,我坐在川中明亮的教室里,周围的同学都在朗诵古诗词,唯独我拿起戴望舒的《雨巷》、舒婷的《双桅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知为何,我就是钟情于这些短短的新诗,内心总被其中几句诗句莫名的触动。今天,我们一起赏析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众所周知,徐志摩多情是出了名的,他与康桥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情,从他的《吸烟与文化》所说的“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便知。冥冥中,这首《再别康桥》恰恰是他最后一次与康桥再见了,从诗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他与康桥的难舍难分、水乳交融的浓厚情感。
下面我们从诗文中细细品味这一段复杂的情感。
首节中,诗人用“走”、“招手”、“作别”等动词表明诗人离开康桥这个无奈的现实;用两个“轻轻的”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难舍难分之情,甚至连康桥“西边的云彩”也要一一作别,爱屋及乌之情跃然纸上,离别的淡淡哀愁跃然纸上。在这里,诗人的内心世界是灰色的,裹挟着淡淡的哀愁。
第二节中,诗人突然写到康桥“河畔的金柳”在夕阳的余晖下静静地躺在康河里,妩媚地在波光粼粼中荡漾……此情此景,诗人不竟联想到了“新郎与新娘”,“金柳”就是那披着金色衣裳的新娘,在不停地向诗人招手示意。诗人的心霎时间汹涌澎湃,淡淡的哀愁一扫而光,满心欢喜。“金柳”此刻正是康桥的化身,在诗人别离之际,金柳好像夕阳中的新娘等待新郎一样渴望留住诗人的脚步这一节,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康桥的“金柳”赋予了女子的感情,“金柳”想用“艳影”来留住诗人,恰恰是诗人想表达自己对康桥的眷恋与不舍,此种移形换影手法之高超,想象之大胆,令人拍案叫绝!
接着第三节,诗人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内心更加欢喜,连“青荇”也好似通人性般在向诗人招手致意,这多情的青荇!这多情的康河!这多情的康桥!于是乎,诗人想做一条康河里的“水草”也就顺理成章,只有这样才能和康河水乳交融,永远相依相伴,这也是诗人毕生的梦想,在康桥这片净土享受纯真的爱、自由和美。
紧接着在第四节,诗人看到了自己曾经追崇与遐想的拜伦潭,回忆起年少的梦想,年少的信誓旦旦,如今自己却要离开这片净土,内心的哀怨又悄悄浮了上来。“那榆荫下的一潭”明明是“清泉”,诗人却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的“天上虹”,零零碎碎,斑斑驳驳,这破碎的不正是诗人年少的梦吗!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拜伦潭倒成了诗人哀悼青春的导火索。至此,诗人的离愁别怨彻底浮出水面。
所以就有了诗人第五节里的“寻梦”,诗人想找回那零碎、散落的梦。但一个问号,恰恰说明诗人自己并没有信心找回年少的梦,他能做的只是“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哦,难道是寻回了曾经的梦了吗?表面上好像是寻回了,因为诗人忘情地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好像可以大松一口气了。然而……
接下来的第六节情节陡转,诗人马上觉悟了,“但我不能放歌”,为什么呢?为什么想纵情放歌却又不能呢?诗人开始矛盾了。原来,“悄悄”才是“别离”该有的“笙箫”,“放歌”不是。别离的哀愁重新涌了上来, 诗人内心的情感不得不控制着,压抑着,压抑久了,便成了“哀”,便成了“怨”,便成了“怒”。这不,连聒噪的夏虫“也为我沉默”,连诗人所热啊哎的“康桥”也为我“沉默”了……其实,只是诗人沉默了,因为内心涌起的离别愁绪达到了高潮,哀怨变成了愤怒。
最后一节与首节句式类似,遥相呼应,用两个“悄悄的”对应首节的两个“轻轻的”,一来一去,诗人的影踪令人无法捉摸,让人感觉诗人好像已经离开了康桥,又好像不曾离开……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可以看出诗人最终是什么都没有带走,也无法带走,因为那是诗人破碎的梦想,是康桥的爱、自由与美。所以最后,诗人“挥一挥衣袖”故作潇洒地离开康桥,正如潇洒地来,因为除此之外,唯有无奈而已。
诗行此处,似结未结,余音绕梁。全诗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宛如一曲悠扬的笛声,轻轻撞击读者的心弦,让我们也跟着诗人的内心跳跃,跟着成长。
附录:《再别康桥》原诗
原诗如下: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