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水浒传》:反考验才能破愚忠

《水浒传》:反考验才能破愚忠

作者: 周神松 | 来源:发表于2022-10-01 21:32 被阅读0次

    《水浒》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水浒传》的主题却是一种隐晦的显示。主题像是表扬忠义,又像是批判愚忠。“忠”的结局很不好,宋江一意孤行,把弟兄们都害死了。但是作者好像又不完全否定“忠”,最终写了一个“忠”的悖论。所谓悖论,就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悖论是不能当主题的,连小学生都知道,观点应当鲜明,简单粗暴的才是主题。作者本人的主题思想是简单直接的,就是要反对以上驭下的“忠”的文化。自南宋以来,这种“忠”的文化空前加强,《水浒》作者反对的就是这种加强,主张对于“忠”的文化教育进行减持。在作者的心里,忠的悖论是不存在的,他的真实态度就是要减持。然而,复杂之处在于,文学中有政治,政治宣传需要一些反向而动的操弄,就像一个以“左”著称的领导人,他想向左转,偏不直接向左转,他先向右转,然后把所有的过失都推给“右”,有了把柄在手中,再向左转那就极为方便了。你看《水浒传》和伟人挥手向左转多像啊,施耐庵先让“忠”驰骋一番,然后寻求其过错,指摘其可怕,然后让“忠”的文化在劳动人民之间失去信任感和威望,然后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向右转不行,那你就向左转呗。从对“忠”的奉行转向了对其减持。

    我发现了一个强大的证据。《水浒传》中有十大节度使,十大节度使本来分布到十个地方,凑成一桌喝酒打牌是非常不容易的,被高俅拧成了一股绳,用来对付梁山泊。书中特别交代,这十大节度使都是江湖老油条,杀人放火受招安,身兼绿林和朝堂的双重生存经验,自保能力特别强。在高俅的领导之下三战梁山泊,最后十大节度使战死一人,此人恰恰名叫“荆忠”。大家都活下来了,只有“精忠”死了,可见作者对于“忠”的态度是很不赞赏。

    既然要对“忠”进行减持,那就要学会讨价还价。就像今天的企业文化一样,有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企业文化,不让员工讨价还价,讲这种企业文化的讲师,那就是资本家的走狗了,他们拼命把宋江坏的一面搬到今天来。也有站在员工角度上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讨价还价,勇于和老板斗智斗勇,做回自己。我好像是一直在做第二种企业文化。

    南宋时加强思想控制,非要增持这个“忠”,具体不知道啥原因。一种说法是社会资源不够了,危机加深,必须要唆使一部分人主动让出资源;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北宋的大批皇室女性被金人奸污了,为了纪念国耻,所以加强“忠”的教育。

    这样又引出来一个人民大众的忍耐力的问题。让出资源是很痛苦的,谴责受辱的皇室女性为什么不提前自杀而且还要把自己代入进去设想悲惨的人生也是很痛苦的,要是受教育者不耐烦了怎么办呢?别担心,古代编修们的创造力是巨大的,他们提倡“考验论”。“考验论”的前提就是我给你加担子是爱你,你不许不耐烦。

    “考验论”是增持愚忠的重要工具。原来的主流文化并不是这样的,比如说在孔子的思想里,允许人们对于外来的压力有一定的逃避抱怨和不耐烦。在孔子传授的方法里,“忠”只是条件的置换,并非是无条件的前置。

    《诗经》里面有一句话,叫“王事靡盬”,意思是公事没完没了,让人讨厌,你自己得学会疼自己,不然你就会很惨。孔夫子是《诗经》的编订者,他没觉得“王事靡盬”这几个字碍眼,给修改掉,这说明孔夫子是允许这种抱怨的。另外,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他曾经是个基层公务员,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视工作为极大的烦心事,整天喝酒怠工,脾气很不好,喜欢怼人。王重阳没有通过爱岗敬业的考验,这跟大家想的有点不一样。工作态度不好的人,也能成仙,这才叫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寻找“王事靡盬”的代言人,找到了重阳祖师。

    我们看《水浒传》是不是“王事靡盬”,梁山好汉们招安以后,破大辽,平田虎,讨王庆,征方腊,一连串,就连我都看不下去了。朝廷哪有这么用人的?即使是宋江主动要求的,也不可以,朝廷还得讲个体面呢。大家是不是觉得宋江有点贫?你自己贫倒在其次,你还拖着大宋朝和你一块儿贫,丑化了朝廷的形象。宋江的这种“贫做事”和蔡京、高俅的不干正事,异曲同工,都败坏了大宋朝的声誉。

    退两步讲,按百回本来论,破大辽后征方腊,也是违背社会规律的,因为破辽后没有和朝廷讲好条件,不讲条件做事就难免落入“考验”。记得有一回死了好多人,吴用郁闷地说:“将军们多是北方人,习惯于平原作战,不利于在这种南方的地形作战。”早干什么来?当初吴用听到朝廷征调大军去打方腊的消息,急忙去找宋江,怂恿着宋江向朝廷求来征方腊的“美差”,这叫明知故犯。

    对某件事情不耐烦是人类的正常感情,放弃也是一种美。宋江对周济身边人、金钱供应小弟、帮朝廷出力过于耐烦,几乎没有不耐烦的时候,这种超级的“耐烦”从表面上看和身边人相比是一种优胜,容易获得地位;但,也是在不停地积累危险,把大家一起推入深渊。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做事情过于耐烦的人,从来不避艰苦考验和种种繁琐的人,未必是真优秀,说不定他是严重的精神病人。梁山好汉们的眼光摆脱不了时代文化的禁锢,把一个严重的精神病人推上了大哥之位。结果是,衰弱腐朽的北宋王朝借助于邪性文化的力量,高屋建瓴地瓦解了正在巅峰的梁山起义军。

    宋江的思想一直很偏激。起初的表现是有钱自己不花,给别人花。接着,他还纳了一个用不着的妾,让妾帮自己花钱。宋江是讨好型的人格,他不只是对兄弟们好,他对各色人等都好,对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甚至对自己的情敌张文远,都非常好。这就很可怕了,要专门对兄弟们好,胜过别的关系,体现出“爱有差等”来,才是好兄弟,而宋江恰恰不属于这种情况。梁山泊众人对宋江的人格产生了错判,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宋江的讨好型人格没有节制,已经达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我举个例子,有回燕顺和王矮虎要打架,燕顺把王矮虎喜欢的女俘虏杀了,王矮虎恼羞成怒要和燕顺厮打,这时候宋江扑腾一声就跪在了王矮虎面前。王矮虎一个采花淫贼,同行业的人都看不起他,宋江却可以跪他,事出反常必为妖,宋江的人格有问题。

    根据心理学,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根源在于内心恐惧。宋江恐惧什么呢?他恐惧会被褫夺所有,被孤立被冷落,被别人忘记。宋江内心的恐怖正好是民间教育催生出来的,施耐庵借宋江这一形象反映了元末明初的民间教育。中国古代的民间教育特别喜欢宣扬恐怖,放大人心中的恐怖,有一套独特的玩法。宋江出身于小地主家庭,科举他也不行,没受过名师指点,宋江是被民间教育带大的,而且是被民间教育不断地玩弄他的内心恐怖给玩大的,是古代民间教育里的某一个奇葩给宋江种下了毁灭的种子。

    这一奇葩就是民间的“考验论”。中国古代有一种特殊的氛围,喜欢歌颂考验,鼓吹考验,让人去承受苦难。如果你不接受“考验”,有两种手法玩你,第一是指责你逃避,第二是神秘地恐吓你,你不配享有眼下的一切,你的种种所有快要被某种神秘力量(比如监察神)褫夺了。考验论有这么一个思路:你只有付出过极大的痛苦,才配享受一点点东西。宋江接受了这个思路,他总以为自己承受得太少,享受得太多。所以他有钱自己不花,给别人花。他总觉得自己已经透支了,岌岌可危,他把接受朝廷的任务当成了挽救自己福报透支的机会。宋江真的很可怜啊,他的内心深处已经被民间教育的“考验论”给折磨得千疮百孔。

    “考验论”深深地抓住了宋江内心的恐惧,把宋江压榨成了一具拼命做事的僵尸。宋江根本就不是一个性格正常的人,他内心极度恐惧,极度迷恋考验,招安之后,他不善于为战争争取条件,一味地打贫仗,贫打仗,最后一败涂地,葬送了众多的梁山好汉。

    中国古代的民间教育往往以玩弄人为手段,培养出宋江这样的牺牲品并不稀奇。

    “考验”不是一个好的词汇,所谓“考验”,就是没有存量,长久地暴露在危险状态下。当你决定要“求考验”的时候,你就已经把自己放在非常低的位置上,把好的资源都让给了别人。古时候上级玩弄下级,师父忽悠徒弟,特别喜欢用这种考验理论。宋江用民间理论和朝廷对接,吃的亏可不是一点半点,宋江最后死在了不学无术上。如果他能看懂《诗经》,读透“王事靡盬”四个字是什么意思,或许悲剧可以避免。

    中国古代民间理论是有毒的,里面有假秘笈,我奉劝一些国学班不要盲目的鼓吹考验。一个人如果老是把“考验”挂在嘴上,我觉得这个人肯定有问题。因为我反对考验理论,我跟好几家国学推广机构都闹翻了。这些低端国学班张口考验、闭口考验的,受民间文化影响太深,没有真正地接通五经四书。前几天,看到一段新浪博客上的留言,作者说:“爷我活这么大,回首青春才发现,所谓考验,就是对爷的侮辱。”说得太好了,《水浒传》,它也是讲这个的,考验就是对人的侮辱。

    考验和愚忠相互勾结,所以才树大根深。欲破其愚忠,先破其考验;欲破其征调,先破其考验。没有了“考验论”的支撑,愚忠的教育相当于釜底无薪;没有了“考验论”的旁敲侧击,征调就会减轻,劳动人民也就多保留了一些资源。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水浒传》具有强烈的反考验倾向,它可以给某些具有贱性心理的人上眼药。

    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批人,好了疮疤忘了痛,身在苦难中的时候,他比谁骂得都响,可是苦难刚过,他立马跑去赞美苦难。就像有一些知青,昧着良心,写另类的知青文学,把自己写得像个金光灿灿的小耶稣,每经受一次苦难,身上就多了一份荣光,最后归结为,多靠苦难成就了我,我的一生值得炫耀。这种文学,祸国殃民,它给恶人打兴奋剂,看,恶人们造成的苦难多么有意义,能开花,还能结果,最后都变成了正能量。这就仿佛说,是高俅成就了梁山泊,构建了国家的万里长城。大奸大恶们最需要的就是人们的这种贱性心理。如果人们都像这类作者一样贱,恶人们就可以更加大胆地开屠宰场啦。

    《水浒传》相当于给这类文学打了一个预防针,没事别赞美考验,别美化苦难。考验什么呢?有什么可考验的呢?梁山好汉都是一群没通过好汉的可怜人,宋江没通过阎婆惜的考验,卢俊义没通过管家的考验,武松在孔家庄,没通过一坛好酒的考验,雷横没有通过几两银子贿赂的考验,李逵没有通过照料好母亲的考验,王英没通过女色的考验,白胜没通过一顿严刑拷打的考验。在施耐庵笔下,每个人都那么脆弱,武松刚刚在鸳鸯楼上疯了一把,接着就被孙二娘的几个手下给活捉了。百回《水浒传》里面,胆大心细的武松前前后后被人活捉了三回,鼓吹考验的那些人们,你以为你比武松还强吗?

    《水浒传》具有强烈的反考验的倾向。伟大的作品具有超前性,早在几百年前,施耐庵就已经发现了“考验论”的巨大危害,跟当时的民间教育唱了一出对台戏。

    民间教育:考验、考验、考验……

    施耐庵:考验你妹!

    旧文创作于2020年6月2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水浒传》:反考验才能破愚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vnd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