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教你写游记》学习笔记之十五:溯古论今,饱蘸文化意蕴
余秋雨,1946年生于浙江省余姚(今属浙江省慈溪市),中国当代作家、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上世纪80年代因戏曲理论研究而成名,1984年凭借《戏剧理论史稿》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1992年出版散文集《文化苦旅》轰动全国,多次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散文作品还有《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
关于游记,很多人都会想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早在1992年,余秋雨就开始无限风光的在全国各地刮起了“文化”旋风,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很多人知道作家余秋雨,也知道了游记也可以那样写。
如今,20多年过去了,余秋雨先生引领掀起的这股“文化”旋风时渐式微,由旋风而至阵风继而微风,如今差不多就是风烟俱净了,而我们却看到了另一股异味的“文化”飓风愈刮愈猛:
让你赏花,就有桃花文化节、荷花文化节、郁金香文化节……想让你吃东西,就有草莓文化节、羊肉文化节……想让你玩游戏,就有游戏文化节;想让你看动漫,就有动漫文化节;想让你买衣服,就有服装文化节;想让你买电器,就有电器文化节;还有家居文化节,也许还会有方便面文化节、马桶文化节……
文化是什么?我们需要文化吗?“文化”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鲁迅说:“文化是骨子里的东西”。
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其目的正在使人进化,使人类进化,朝着“品味、道德、智慧”的方向进化。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之旅和一般的旅行有何不同?可以《三峡》为例:《三峡》一文,除了开头的一个引子之外,共分三节,第一节从三峡的起点白帝城开始,有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想到“童年的误解”,由《白帝托孤》想到刘备,在历史人物的对比中跳跃出两个主题的争辩: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
而诗人,最终“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这一切,长江用三峡成了他们最湍急的诗的河床,生命的通道,实现一次次“生命对自然的强力冲撞”。
第二节写“走入长约200公里的三峡,但如此之长的三峡对山水的正面描写只有一句”神女在连峰间侧身而立“,此外就是郦道元的《水经注》笔下的三峡,神女的传说以及舒婷笔下的《神女峰》: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
第三节写船舱内游客对船外人文历史的漠然,全然没有留意到所经过的王昭君、屈原的故乡,于是作者笔下自然流泻出三峡所承载的文化意蕴:“看来,从三峡出发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漩涡,发起一些冲撞。他们都有点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丽而惊人。他们都不以家乡为终点,就像三峡的水拼着全力流向四方。”
王昭君,屈原和李白,这些“健全的个体生命”,与汇聚了“力度的美色”的三峡风光是相融相生的。
《三峡》以写人开始回归到人,以人文精神串联起一路的山水与人物,历史、文化、生命三者以诗意的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随着余秋雨饱览了一路的文化。
在文化日益被商品贱踏的时代,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越发显出它应有的价值,他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在这里,作者追寻古人足迹,发思古之幽情,以一种大手法书写历史、感悟人生。
每一个景点,在馈赠给读者触动和震撼的同时,更是引领着读者去沉思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种深沉的文化关怀,对于我们的社会,更是有着广阔的意义。
文化是一种积淀,它是由内而外焕发的一种气质,暴发户可以在自己办公室里挂几幅名人书画,但那只是一种装饰,并不代表立马就“被文化”了,至多只能说明他对文化有些许好感或莫名的崇拜。
因此,想要用文化的眼光来写游记,首先要有文化的积累,最起码要爱好中华文化,然后懂点历史,懂点文学,然后老老实实去读一些书,然后你的眼光,你的胸襟自然就有“文化”的味儿。
本篇还推荐了余秋雨的另一篇游记作品《阳光雪》,也是经典之作。
(齐帆齐商学院第8期书评影评写作特训营 第 12篇 1598字 ,累计19418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