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觉得人与人的悲喜有时候是不能相通的,与此同时,就算是读同一种语言,看的人不同,也会看出不一样的结果。小陈这两天就碰到了这么个事儿。
中国的客户在系统里提交了一个需求,小陈被指派对此进行处理,但和客户交流后发现,他的需求需要其他部门的同事来解决,于是小陈把客户请求转到了其他部门,同时详细写下了这个客户的需求内容,完成了交接工作。
没过两天,小陈看到这个客户的需求又挂在了自己部门的任务表上,但还没有具体接手的人,他想是不是还有什么自己没有做到位的地方,所以又转回来了?点开一看,原来这个需求发生了一个七拐八弯的曲折,虽然看似与这个系统相关,但其实是和另一个系统关联,转来转去最后回到了自己部门手里,因为另一个系统的默认权限是在自己部门开通。照理之前由小陈处理,这次也依旧应该是他,因为他是个知情人,可以不用二次对客户需求进行调查,但偏偏小陈并没有另一个系统的权限,只能等部门里有权限的同事来接手。他看了看事情的来龙去脉,觉得条理清晰,没有什么要补充的,就放手不管了。
结果过了两天,本部门的外国负责人找到小陈,希望她接手继续处理这个客户的需求,小陈于是第三度点开了它,发现进度没有更新,他没什么可做的,他就疑惑地问:“这个用户需要XX系统的权限。”
“那我们应该先取消这个需求,在正确的地方提交这个权限申请。”
小陈看得一愣,觉得这个方案不可行,因为这个客户其实应该原本就有权限,但这个权限好像没发挥正常的作用,所以才导致的他的需求无法实现。现在你让用户提交一个已有的权限,不说他乐不乐意,可能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在小陈思考的时候,外国负责人又说话了。
“这个需求已经挂得太久了,你能联系用户搞清楚他的真正目的吗?如果真是需要XX系统的权限,就可以取消这个旧的需求,开一个新的。”
小陈理解了这个负责人的潜台词,不管怎么样,先想办法把这个挂了太久的麻烦东西处理掉。
小陈还是觉得不可行,把其它同事在系统里写的内容重点标注了出来,能让不明情况的人知道症结所在,而不是断章取义地下判断。对面的人才终于偃旗息鼓,小陈觉得他们该知道怎么处理了,没想到事情还没有完。
过了五分钟,那名负责人又发来了一个类似的客户请求,让小陈看看。小陈从上到下地仔细看了一遍,终于感到了点无语。需求是相同的,但相同的部门里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处理意见,这......能让他怎么办呢?小陈任劳任怨地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得出的结论发给这名负责人,最终让这名负责人放弃了原本想让小陈来实施的处理方案。
其实这整件事小陈只是在最初参与了其中一个环节,其它的信息都是从其他部门同事之后的留言中得出的,只要仔仔细细地看一遍,不难得出和小陈一样的结论,但为什么还是一而再再而三为此解释呢?小陈感觉自己上了堂阅读理解课,还是非母语给母语地区的人上的,抠字眼,划重点,作对比,终于让“学生”明白是怎么回事,如果他真是个老师,有这样的学生,估计每天要在盛怒边缘反复横跳了,还好小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职业,临时客串已经是极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