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认为诗词中出现重复的字眼就不算是好诗。但有时候,诗中出现“重字”是必要的,非“重字”不足以表达诗意。重字是否是诗病,不能只看形式,更要看“诗意”。如果重字是诗意之必须,就不再是问题,而是一种艺术化的写法。哪些情况下诗中会出现重字?
一、叠音词出现重字。
像“悠悠”、“漫漫”、“依依”等词都属于叠音词,叠音词是诗中最常见的一种重字。极端情况下,短短一句七言诗中会出现两组叠音字。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娉娉袅袅十三余”、“青山隐隐水迢迢”等。叠音词出现在诗句中,会增加诗句的节奏美、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这些都是其他词所不能取代的。如果叠音词运用得当,能够使诗增色不少。
二、回文诗等特殊诗体中出现重字。
回文诗中一般都会出现重字,回文诗又称“回环诗”,属于一种格式特殊的诗。如下面这首就是回文诗:“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除了回文诗这种特殊诗体,其他特殊的诗也可能会出现重句或半重句,必然也会有重字。比如苏轼这首《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七个字完全一样,但意思完全不一样,这种重字比较特殊。
三、互文句。
互文句中一般也会出现重字。比如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句就是互文,意思是烟笼着寒水和沙,月笼着寒水和沙,因为互文的特点,此句出现了重字“笼”。其他互文句基本也都会有重字出现。
四、对比句出现重字。
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经常会出现重字。比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和“雪”各出现了两次。有时候所对比的两事物名字本身就会有重字,有时候连接词会出现重字等。例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五、类比句出现重字。
诗句中出现同类词或同音词,往往会伴随重字出现。比如“紫薇花对紫薇郎”,紫薇花和紫薇郎相类比。下面这些都是类比出现重字的例子:“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东边日出西边雨,倒是无晴却有晴”。有时候诗人故意用重字来强化情感,比如李白这句“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明显就是有意为之。
六、顺承句。
这种情况在重字句中很常见,重字出现的目的是使诗意一以贯之,顺承而下。比如“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第二个“故乡”自然而然的顺承第一个“故乡”而来,为作者表达情感服务。以下这些例子都属于此类:“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取次花层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些诗句念起来特别顺畅,重字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可见重字在此处不仅无害,反而有利,所以该换个眼光看待重字了。比较经典的是白居易的《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夜未眠。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诗意顺承而下,短短二十八个字,出现了3个“灯”字,2个“诗”字,毫无累赘、拖沓之感。崔颢著名的《黄鹤楼》,前两句连续出现三个“黄鹤”,同样也是如此。
七、首尾呼应出现重字。
首句出现某“字”或“词”,尾句再次出现此“字”或“词”,遥相呼应。如罗隐《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首尾两个“瑞”字相呼应,揭露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看了本文,应该对诗句的重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除了以上几种情况,还有哪些情况下会出现重字? (本文有删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