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去培训的时候随手摸了本《断舍离》看,没想到大有收获。
![](https://img.haomeiwen.com/i949199/de3f6edb939e0d52.jpg)
与《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不同,如果说前者是术,断舍离就更加偏近于“道”,没有什么具体的操作方法,更多的是传达自己的理念,而且将断舍离上升到了人生的高度上。
为了打动读者,山下英子把东西拟人化,说堆积不用的东西会散发出负面的能量场,从而影响人的精神状态甚至财运、生活。其实也不算是危言耸听,人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心情势必是要比在一个乱糟糟的环境里要好的,潜移默化地也会影响生活和行为。
断舍离可以简单分为三步:
第一步:舍,将没用的东西舍弃掉。判断标准为是否对当前的自己有用。
第二步:断,断绝无用的东西,只添置对当前的自己合适的东西。
第三步:离,通过前两步的不断行动,逐渐脱离对物品的执著,打造出最舒适的居住环境。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有用的,因为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坐不住开始行动了。
于是我终于知道了钱都被我花到哪里去了。
最严重的还是囤东西。比如说我目前有将近一百本纸质书(多半没看),三瓶玻尿酸,三大包手帕纸,两大包抽纸,两大包速溶咖啡……很多东西有一两年的存量……
其次是买了但没用过的东西。比如说台灯,比如说去毛球修剪器。
囤东西的初衷很简单,无非是被各种促销吸引,因为多买便宜,反正“早晚用得到”;而买没用的东西,则是因为太容易被各种安利打动,精致啊情调啊,看到了就两眼放光。
关于囤东西,假如说我只买当前用的话,至少能省下一大半的钱;而从来不用的东西就更不用说了,完全就是浪费钱。
根据万能的二八原则,只需要20%的东西就能完美应对生活里80%的场景。而剩下80%的东西要么是从来不会用的东西,要么是偶尔才会用到的东西。如果说仅仅是因为“偶尔用到”而留下来,那么你就需要拿出大量的精力去整理这些东西,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作为一个懒癌晚期,断舍离的理念是非常能打动我的,因为这是一个一旦收拾好就可以持续下去的完美的办法啊!
目前我还是处在一个扔掉无用的东西,只留下必要的东西的阶段,等稳定下来会慢慢地把吃穿用度替换成更精致乃至高于自我形象的东西。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每天都在用的物品是会作用于人的潜意识的,用差的东西,潜意识会告诉自己“这就是与你相配的东西”,而如果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会跟着提高。
在断舍离的过程中,我还隐隐意识到似乎断舍离可以应用于更多场景,比如说知识管理、信息获取、人际关系等等。也难怪作者又在断舍离之后写了心灵篇和自在力了。不过我已经决定了下一本书看《稀缺》。总觉得这本书跟断舍离放在一起的话效果会很好。
最后多说一句,这本书豆瓣评分才7.5,个人认为这个评分是偏低的,这本书无论如何也应该在8分以上。评价走低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觉得作者太过啰嗦,明明一篇文章就能搞定的内容愣是写成一本书。但我认为作者的初衷可能跟《这本书能让你戒烟》的作者一样——如果不翻来覆去地絮叨,怎么可能打动我们这群懒癌拖延症去行动呢!这绝对是用心良苦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