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越带着家眷,轻车简从来到了杭州,颁下命令,九天之内,不见任何官吏。新任长官到了,下面少不了打点送礼,司马梦求代表石府照单全收。可无论多少礼金,都没让司马公子多看一眼。
第十日,石越在“九思厅”召见杭州大小官员。上酒菜时,大伙傻眼了。每人桌上,各有糙米饭一碗,无盐无油青菜一碟,再加一大碗加了盐的水。石越带头把自己那份吃了个精光。官员们只有张商英、李敦敏、蔡京把饭菜吃完了。
先回忆一下这三个人。
张商英,原为地方官员,支持新法,以直言著称。经章惇推荐获得了面圣的机会,被提拔进了御史台。因弹劾枢密使文彦博导致枢密院三大长官集体请辞,被皇上赶出京城,发配到杭州。
李敦敏,石越的故旧和忠实拥护者。参与石越第一部著作《论语正义》的编写。中进士后到外地做了三年县官,期满回京,被石越安排到杭州任职。
蔡京,徽宗朝著名奸相,这时候初入官场,一心巴结石越。他的弟弟蔡卞十二岁中进士,有“神童”之称。王安石和石越都很赏识蔡卞。石越虽然知道蔡京是未来的奸相,但也不能为了尚未发生的事处罚他,只能多加提防。
这三个人对石越的态度,张商英是审视,李敦敏是追随,蔡京是巴结。
其他人要么动了动筷子,要么呆坐着。在石越的威压之下,不得已把饭菜咽下去了。石越把这些人摆了一道,才进入正题。
六月,石越以太祖太宗托梦的方式预言旱灾蝗灾,那会老天爷还在下雨,没人相信他的话。石越离京赴杭州这一个多月,大旱的兆头开始出现了,早稻的收成极差。杭州百姓在苏轼的安排下补种了“百日熟”,约摸只要一半的成活率。苏轼离任,杭州百姓未来一年活命的重担,落在了石越肩上。
来杭州的前九天,石越悄悄召集苏轼认可的一些小吏,从唐甘南那借了一些查账先生,清查了杭州的账目。杭州可以说是要粮没粮,要钱没钱,钱粮要么被贪污了,要么被地方官员以青苗法的名义挪用或者借贷出去了。就连富阳县常平仓,也只剩不到三百石余粮。知县刘非林却压根不知道,还以为灾情发生时上头允许开仓赈灾就完事了。
石越深知这些官员没几个干净的,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灾情,自己却不得不依靠这些人。所以他先以粗茶淡饭宴请了这些官员,然后表示只要杭州百姓还在这种饭菜,他就会时不时请官员们来尝尝他们咽不下去的东西。
先给个下马威,然后拿出一县的账本,表示自己对账目心里有数。石越要求官员们十天之内把本县钱粮,受灾情况,恢复生产状况如实上报。若有良策,亦可附上。石越强调,只需不加隐瞒,有什么事情,他都替大家一一承担了。不过若是有人有所隐瞒,他日事发,那便是祸福有命,自求多福了。
这几句话恩威并施,配合着前面的下马威,想必效果不错。先摸清楚杭州的底子,再制定下一步的计划。石越收的杭州官员的礼金,已差人带去福建路买早熟稻种了。
石越赶赴杭州时,留守京城的潘照临也没闲着。潘照临找了两个伶人,在酒楼演了一出戏给隔壁吃喝玩乐的吕升卿看。那两个人一个扮做低阶太监,一个扮做求官者。“太监”给“求官者”指路,要么巴结王雱,要么巴结吕惠卿,这两位爷是对头,只能选一个。
这么明显的离间计,若是演给吕惠卿看,老狐狸没准一眼就看出端倪。他的弟弟吕升卿却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主,“偶然”听了这一番话,马上回去倒给他哥听。转述的场景,往往带了自身的理解。尤是如此,吕惠卿仍然怀疑是离间计。可他的学生陈元凤却不这么看,在他面前列举了王雱的小动作。
石越在朝时,王雱还能和吕惠卿联手对“敌”。石越一走,吕惠卿就成了王雱的重点防范对象。陈元凤的话并非无的放矢,只是他有他的目的——盼着吕惠卿早登相位,带着他鸡犬升天。
潘照临这一计,施得恰到好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