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想到姥娘家,就不由的想起那部《大宅门》的电视剧,同样的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好热闹,大宅门是同仁堂的原型自然是遥不可比,而姥娘家的确也有医者。姥娘家那高高的大门楼,在我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而不同的是,没有《大宅门》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我感受到的是一派和和气气、相敬如宾、知书达礼的氛围。也许是我太小,只看到了表面上光景,每次去一大家子人都跑出来迎接,接人的接东西的,嘘寒问暖,那样的热情,感染着小小的我,我好喜欢那种和和睦睦的氛围!真的有点像电视剧,却没有虚构、真真切切!
姥爷兄弟四人,排行老小,母亲是我表哥表姐口中的“六姑”或者“六姨”,而我的舅舅们则称呼母亲“六妹妹”,总让我不由想起宝玉口中的“云妹妹”,我觉得好亲切、好文艺、好好笑。
听说姥爷和姥娘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姥娘结婚时是带着老妈子和丰厚的嫁妆嫁过去的。我姥爷的父亲也就是我的 老姥爷 是位医者,在当地算是小有名气,母亲说很多时候早上一打开门,门外看病的人已经排了长长的队伍,而这名气大概与老姥爷给人看了病从不收钱更有关系,也可能是因为祖上还算富裕,并不指望这个谋生。
几年前,我奉母亲之命寻找我们当地某天的晚报,因为那天的晚报上大篇幅(整个第三版第四版)介绍的就是我的老姥爷和我大姥娘的故事。
老姥爷行医的原因是因为他喜欢的一个女儿生病后求医无门不幸夭折,而后开始钻研医书,而他的四个儿子全都在外地学习经商,没有一个喜欢和继承的,于是他的手艺和偏方就出现了传女不传男的现象。老姥爷传给了大姥娘、之后是三妗、现在的红表姐,几代下来始终遵循不要钱的原则,所以我去的时候总是能看见看病的乡亲带着些自家的土特产或者自己稀罕的东西过去。过年的时候,自然少不了他们过来拜年的身影。
我有九个舅舅,七个姨,母亲在所有人中排行倒数第二,小时候我纳闷母亲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兄弟姊妹?渐渐长大了才知道,原来是姥爷他们兄弟四个的孩子们大排行。我听过或者在电视上看过有亲生的兄弟姐妹不和睦、打斗或者反目成仇的。所以我更加觉得这份来自一个大家族的团结、其乐融融是多么的不易和珍贵。
母亲算是离得近的,舅舅们好多都离得很远:有肥城的、济南的、青岛、苏州、南京,最远的是二舅在台湾。每年的大年初三是姥娘家大聚会的日子。(因为初二这天是结了婚的表哥们忙碌的一天)。
后来,我姥娘去世后不久姥爷也相继去世了,那时候我刚刚上小学,而我们依旧每年初三都会去,去给大姥娘、二姥娘、三姥娘以及各位舅舅舅妈们拜年,而自从姥爷姥娘去世以后他们对母亲对我们比以前更好。每次去都感受着那么多人给予的关爱,心里好温暖。
所以小时候盼着过年,不仅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可以去走姥娘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