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时光!
今天根据《门阀》这本书里的记载,分享一下东晋名将陶侃人生逆袭的故事。
如题,如果你有理想、有抱负、有实力,但没有家世背景,如此才能实现人生逆袭?且看东晋名将陶侃(陶渊明的曾祖父)的亲身经历。
陶侃,东晋名将。从戎四十一年,“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及巩固立有大功。又精勤于吏职,两镇荆州,使治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为后世所称道。唐德宗时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至宋徽宗时亦位列武庙七十二将。
短短一百余字的介绍,让我们知道陶侃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了解陶侃的身世,会发现其实他一开始领到的是一副烂牌。
论出生,陶侃出生南方寒门,他的父亲陶丹在三国孙吴时曾任扬武将军。可惜好景不长,陶丹在陶侃还很小的时候就离世,只留下幼小的陶侃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母子俩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生存是问题,发展更是遥不可及。
论样貌,在魏晋时期那个看脸的年代。关于陶侃的颜值有这样的记载,陶侃所住的寻阳一带多山区,少数民族聚集,被称为“溪族”。而陶侃长相接近“溪族”,大异汉人,被讥为“溪狗”。也就是说,在汉人看来,陶侃不帅,长得还有点奇怪。靠颜值混口饭吃,这条路也被堵死了。
论时代背景,陶侃生于公元259年,卒于公元334年。也就是说,陶侃出生在三国时期,北魏末年,卒于东晋。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时代之一。老百姓朝不保夕,统治者频繁更替,人生的起起落落,生生死死在逼仄的生存空间里快进式上演。各路英雄如夜空的烟花,闪电般幻灭。生存难,出头更难,笑着活到最后更是难上加难。
没有家世背景,没有出众的颜值,陶侃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人生巅峰的?
一、实力是普通人逆袭的压舱石
虽然是没落寒门,但毕竟也是有门第的人家,是孙吴扬武将军的儿子。无论是陶母还是陶侃本人,即便再穷,也从来没有打算过向命运低头。
孤儿寡母、家徒四壁,陶侃依然用吃饭的银钱来读书,用赚生活费的时间来提升自我。这为陶侃后来的发展和格局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根据《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在政治和治理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表现。
军事方面,陶侃参与了多次平叛战争,包括平定张昌起义、陈敏叛乱、杜弢起义等,《晋书·陶侃传》中说“陶侃曾先后效力于荆州刺史刘弘、江州刺史华轶,屡立战功。”从这句话可以得知,陶侃先后效力过多位上司,不管为谁效力都能屡立战功,说明陶侃很能打硬仗,拥有超凡的军事才能,这在军阀混战的东晋可是核心竞争力。
政治方面,他在荆州和江州任职期间,通过清廉勤政,使得治下地区安定繁荣,路不拾遗。
不仅如此,陶侃还擅长文墨,勤于书写,喜文辞,行文如流,当时有文集二卷行世,堪称文武双全。
任何时候,普通人想要逆袭,最关键的功课之一是修炼内功,拥有与时代(或组织)需求匹配的能力,是安生立命之本。
二、善于创造和抓住机会
尽管实力过硬,才华斐然。在世家大族牢牢把控朝政,阶层高度板结,几乎没有上升通道的魏晋时期,想要出头比登天还难,更妄谈跻身政治权力中心。
陶侃的起点,是靠他和寡母赌上全部身家换来的一次机会,《晋书》中有记载陶敲开仕途大门的心酸故事。
一日,陶侃打探到鄱阳郡的孝廉范逵赴任时会路过陶侃家。他希望借助这次机会搭上范逵的线,请范逵帮忙举荐自己。令陶侃为难的是,自己家太穷,拿不出什么东西来招待这位孝廉。经过与母亲商量,陶母让陶侃放心去邀请范逵,招待客人的事情她来想办法。
陶侃热情地把范逵邀请到自己家。当时正值寒冬,陶侃的母亲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别人做假发,换得酒菜招待范逵及随从,又把家里铺床的稻草剁碎来喂范逵的马,还把家里的一些屋柱砍下来当作柴火。虽然清贫,陶母还是竭尽全力体体面面地招待了范逵。
这还没完,范逵酒足饭饱后离去,陶侃“追送百余里”。“追送”一词既心酸,又体现了陶侃的真诚。当然,两人一起走百余里,自然不仅仅是走路,还有交谈和相处。想必百里相送中,范逵对陶侃的印象还不错。于是主动问道:你是想去郡里做官吗?
陶侃老老实实回道:想去,苦于无人推荐。
范逵说他知道了。此时的范逵也不确定他能否帮得到眼前这个执着可怜的年轻人。但后来的故事证明,他是真的知道了。
范逵后来见到太守张夔,为陶侃美言了几句。陶侃终于得到了人生中第一个相对重要的职位:督邮。
进入官场的陶侃不断突破自我,表现出过硬的实力,但他的发展还是异常艰难。
纵观陶侃一生的事业,几乎都是在积极争取,适时忍让,有机会就上,被打压就让的狭缝中艰难求存。
《晋书·陶侃传》中还记载了陶侃积极为自己争取“公平”待遇的故事。
永嘉年间,巴蜀流民分布在荆、湘之间,屡为官吏、土民所侵害。永嘉五年春,晋湘州刺史荀眺欲以造反罪杀尽流民,流民四、五万家被迫起义反晋,共推蜀中才子,时任晋醴陵令的杜弢为首领。
晋永嘉五年(311年)至建兴三年(315年),杜弢领导流亡于荆、湘地区的流民发起反晋战争。北面荆州的流民受到启发,也自愿加入杜弢阵营。于是江北、江南的难民在杜弢的带领下,正式联合起来。
很快,杜弢就基本攻占了整个湖南。随后杜弢往北突破洞庭湖,进入长江,顺江东下,进攻浔水城。如果他拿下这个地方,就能攻打江州,或者越过江州,直接进攻南京。
情势危急之际,王敦派出陶侃去解为浔水城之急。作为实力干将,陶侃不负所望,一举击破杜弢,使得政府军取得杜弢叛乱以来的第一场重大胜利。
被压制多年的陶侃,准备借助这次大胜的机会为自己争取合理的晋升机会。
陶侃派出得力干将王贡去向上司王敦汇报工作成绩。王贡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为陶侃求官。他说:鄙州方有事难,非陶龙骧莫可。我们荆州正是多事之秋,只有陶侃才能治理。这句话非常值得玩味。王贡将荆州称作“鄙州”,看似自谦,实际上在告诉王敦两件事:
第一,王贡是荆州人,他此番是代表了荆州人的意愿来请王敦给陶侃封官。
第二,荆州是荆州人自己的领地,王敦是外人,尽量不要过多干涉。
王敦心中自然是不愿意的,因为荆州也是他自己垂涎已久之地。但王敦也是个善于审时度势的人,他知道这一场大胜距最终平定荆州还为时尚远。他还需要借助陶侃的军事实力。于是王敦暂时放下了对荆州的执念,同意了王贡的请求。他上书司马睿,举荐陶侃为荆州刺史。
这是陶侃为自己争取跨阶层晋升的一次成功。残酷的现实是,用实力和态度争取来的这次晋升,他仅仅只在这个位置上坐了两个多月。但这段经历让我看到了敢于亮剑的陶侃。
三、身可退 志不可灭
担任荆州刺史两个月后,陶侃带兵进入汉江,攻打荆州其他叛军。因为他心里清楚,只有不断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才能稳住自己的地位。遗憾的是,他竟然被自己人背叛,遭遇大败。
王敦看准机会,立马免去了陶侃的刺史职位。更残酷的是,杜弢武昌兵败之后退回湘州后,很快又向长沙发起了进攻。经过权衡,王敦只能再度起用陶侃,《晋书·陶侃传》载:王敦表以侃白衣领职。王敦给司马睿上表,让陶侃以白衣身份前去平定湘州。
这样的任命对于战功赫赫的陶侃来说,伤害大,侮辱性也很强。陶侃是怎么处理的呢?
陶侃不是一个任人蹂躏的软弱之人,但也务实、清醒,不会作“布衣之怒,血流五步”的意气之举。他知道像他这样的人只有足够坚韧,坚韧到能够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羞辱,并在羞辱中不断寻找新的机会,才有一丝出头的可能。
他咬了咬牙,再次接受了王敦的调遣。他需要战场。真正的豪杰,可以出身卑贱,可以遭受打压,但不能没有自己的战场。
在面对杜弢的第一战中,只任命手下都尉杨举为先锋,大败杜弢部队,史称“大破之”。一战告捷后,陶侃又发起了争取官位的反击。他派使者去见王敦,使者是这么说的:
州将陶使君孤根特立,从微至著,忠允之功,所在有效。
侃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子来之众,前后累至。
贼众参伍,更息更战。侃以孤军一队,力不独御,量宜取全,以俟后举。
而主者责侃,重加黜削。侃性谦冲,功成身退,今奉还所受,唯恐稽迟。
然某等区区,实恐理失于内,事败于外。
这位使者思路很清晰,先说捷报,我们的侃爷又又又成功了。然后申辩上次战败的原因,申冤其不公之待遇。最后表明下属同僚的立场:陶将军可以不计较,我们这些手下的人却不能不提出来,因为这关乎为政是否公平的道理。
王敦接收到了陶侃想要传达的所有信息。
在湘州战争的关键时刻,他不能冒险与陶侃为敌。
于是上奏,给陶侃官复原职,重任荆州刺史。
讲到这里不得不佩服陶侃的理智、务实和清醒。虽出生寒门,他用一个大丈夫的姿态争取了大丈夫的待遇。
四、心怀希望,永远都不要自我放弃
湘州平定后,司马睿论功行赏。
王敦以元帅加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军事,并领江州刺史。
陶侃却遭遇了卸磨杀驴。
在回荆州前,陶侃去拜访上司王敦。结果被王敦扣押下来,将他贬去广州担任广州刺史。那个时候的广州还不是今天的广州,即使到了宋代,依然是用来发配犯人、贬斥官员的流放之地。
更讽刺的是,王敦还赠给了陶侃另一个头衔:平越中郎将。就是说,官给你降了,但仗还是需要你去打。
是可忍孰不可忍!
陶侃的手下将领率先发难。郑攀、苏温等在湘州战役中立下大功的悍将群情激愤,要求王敦收回成命,留陶侃在荆州。王敦大怒,不许。更险些杀了陶侃。
陶侃无奈,屈辱赴任。
经历如此不公到达偏远的广东,年过50的陶侃有没有自暴自弃,得过且过呢?
没有!
据说陶侃平定广州后,无事可做,就开始锻炼身体。早上把一百块砖从屋里搬到院子里,晚上了,再把一百块砖从院子里搬回屋里。
有人说,你这是何苦。
陶侃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我志在收复中原,现在生活太过安逸,不加紧锻炼身体的话,将来时机到了,也怕自己不堪大用。这时候的陶侃已然五十六岁,将近暮年,依然梦想驰骋沙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说的就是陶侃了。
五、时间不负有心人
后来,东晋成立后,为巩固皇权地位。司马睿政权开始打压世家大族,王敦起兵造反。朝廷再次召唤了陶侃。他不负所望,南征北战、功勋赫赫,治理地方、成效卓著,为东晋中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关于陶侃的人生赢家范式的介绍。
也许,我们不能像陶侃一样幸运,经历种种磨难后还有机会赢来自己的春天。
陶侃最成功的也不是他的人生结局本身,而是无论环境如何恶劣,世事如何变迁,他始终是自己。顽强的自己,理智的自己,充满斗志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