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焦虑症、抑郁症和不合理认知所导致的心理问题。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对事不合理的看法和态度来改变心理状态。
ABC情感模型。
A:我们经历了一件事。
B:接着要去理解它。
C:本着这种理解,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情绪反应。
事情本身不是问题,怎么看待事情才是关键。
比如,在公园里打羽毛球,中间休息的时候,找了一张长椅坐了下来,因为运动出汗,于是把穿着的长袖外套脱下,放到了长椅上。
这时候,有一个人走过来,一屁股径直坐到了我的衣服上。
如果代入故事中的“我”,你会不会生气?90%的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都会不愉快。
现在换个角度
同样,有个人走了过来,坐在了我的衣服上,但我意外地发现他是个盲人,那么,这时候我的反应很可能不是愤怒,而是理解和同情。
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人坐在我的衣服上,我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ABC情感模型认为,因为你对事情的看法不同,导致了你最终产生了不同的情绪体验。
在第一个例子中,A是“有人坐在了我的衣服上”,B是“我认为,这个人的行为是不礼貌的”,C是“对此,我产生了愤怒的情绪”。
而第二个例子中,A的事件没有任何变化,但因为B想法的改变,C也随之改变。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陷入情绪痛苦,并不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神经紊乱,而是因为我们对事物产生了有害的认知和看法,让我们陷入了焦虑、冲突、沮丧之中。
所以,通过及时调整和改变我们自身的看法,能有效改善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疗愈自己,达到一个更好的生活状态。
苏格拉底式方法
苏格拉底认为“省察自己和他人”是“最高等级的善”。很多人终生浑浑噩噩,从来没有问过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
第一步,生成习惯性的意识。
通过省察,让我们自己意识到脑中自动产生的认知和信念,裁定它们是不是理性的。
第二步,生成有意识的习惯。
带着我们新的哲学洞见,重复它们,直到它们变成新的习惯。
举例:小敏是个内向的女生,她觉得自己没有魅力,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人际交往上都不如其他同事,她越来越没有自信,慢慢变得沮丧、孤独。
小敏的习惯性意识是觉得自己不像其他人那么能说会道、开朗乐观,进一步判定自己“没什么优点”“我不如别人”“我很失败”,最后导致小敏越来越封闭,甚至不想和他人交往。
这种想法显然是不理性的,如果这时小敏能意识到其中的不理性,开始省察自己,将原来的信念转变成“虽然我比较内向,但是我工作耐心踏实,与人为善”,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这种想法,那么,小敏可能就会成为努力和其他人打好交道的人了。
哲学其实离生活并不远,认识自己,与不理性的信念斗争,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用理性选择更加明智的人生道路。
网友评论